雷军接受采访称汽车市场很大 是要共同合作 推动整个国产汽车产业的进步
- 科技快讯
- 17小时前
- 7热度
9月25日,雷军年度演讲后的群访环节,他把手机圈“卷生卷死”的经历平移到汽车赛道,劝国产同行“先别忙着打内战,先把蛋糕一起做大”。没有犀利金句,却像给舆论场泼了一盆冷水——毕竟,外界早已习惯“周一理想怼小鹏,周二问界截胡蔚来”的剧本。雷军的潜台词很直白:当年手机行业从“百家争鸣”卷到“五强吃鸡”的残酷循环,汽车没必要再演一遍。
2011年,中国手机品牌超600家,价格战、配置战、营销战轮番升级;十年后,前五名拿走九成份额,大量厂商沦为“others”。雷军亲历过“像素级”对比——同样骁龙8系、同样IMX传感器,必须在1999元和2299元之间死磕200块。最终,利润薄如刀片,创新让位于“抢首发”,行业陷入低水平内卷。把这套剧本搬到汽车圈,意味着把万亿产值、百万供应链、千万就业放进“零和博弈”榨汁机。雷军的发言,像给狂飙的国产新能源按下暂停键:与其互黑“油箱大”,不如先合力把“国产”两个字擦得更亮。
不可否认,车圈互怼已成流量密码。AEB大战:谁家100km/h刹不停,谁就是“生命安全蔑视者”;续航打擂:CLTC标多少不重要,零下40℃直播跑不趴窝才算“真男人”;智能座舱:能把副驾刷成iPad Pro,才叫“移动的家”。热闹归热闹,副作用也显而易见:技术未定型,标签先定性;产品还在迭代,舆论已被“二极管”绑架。消费者看得热闹,车企却陷入“营销军备竞赛”:你请明星,我包飞机;你直播雪地,我挑战沙漠。最终,研发费用让位于“流量预算”,创新节奏被热搜牵着鼻子走。雷军看在眼里,才抛出“共同成长论”:市场渗透率刚破30%,电动化、智能化、全球化三座大山尚待翻越,国产阵营先内斗,无异于“足球场上自家球门互射”。
有人调侃:雷军劝人“别互卷”,小米自己却把SU7卖到“交个朋友”的21.59万。但细看策略,小米的“卷”是方向性卷——自研800V碳化硅平台,开放专利给供应链;牵头成立“移动智能空间”标准联盟,统一车-家-云协议;工厂参观全年开放,制造流程、质量数据实时直播。换言之,小米把“价格屠刀”对准自己,把“技术铲子”递给别人,先帮行业降本,再一起出海。雷军口中的“共同成长”,不是温情口号,而是“先共建、再共享、后共赢”的商业路径:当供应链成本下降30%,所有玩家都能把子弹用在真正的创新上,而不是“你多一个激光雷达,我就加两个”的数字游戏。
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车出口量连续两年翻番,但品牌认知度仍低于30%。意味着即便国内打成一锅粥,海外用户只记得“Made in China”,分不清“谁是谁”。只有把“内战”预算转投“外战”——共研适应欧标的电池、共建拉美充电网络、共享海外售后体系——国产汽车才能从“成本优势”升级为“标准优势”。雷军那句“别急着互比较”,先一起把“中国新能源”做成全球通用标签,再回赛场分胜负,否则只能在国内“互卷”到利润见底,却连特斯拉的尾灯都看不见。
手机行业的血泪史告诉我们:早期互黑,可以博眼球;长期互卷,只会榨干利润、拖慢创新。汽车是十倍于手机的产值,容得下更多玩家,也容得下更多失败。雷军的“劝和”,不是让车企“停战”,而是把枪口抬高一寸——对准全球市场、对准技术瓶颈、对准用户痛点。这才是成年人该有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