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天线变成“AI狙击手”:华为智能基站一等奖 4G/5G进入“追焦”时代

“基站天线也能得一等奖?”不少人在看到华为与辽宁移动联合斩获中国通信学会大奖时,下意识揉了揉眼睛。没有炫酷的折叠屏,也没有卫星电话噱头,获奖的是一个听起来拗口的名字——“全球首个赋能AN L4的智能追焦系统”。但业内却炸了锅:这套方案让4G/5G网速更快、能效提升30倍,堪称把“哑”了20年的铁塔天线,一下子点化成会思考的“智能网元”。换句话说,无线通信的“最后一块机械化石”被敲碎了。

传统基站天线就像老式探照灯:方向固定、倾角靠爬塔拧螺丝、调一次得歇半年。城市新楼拔地而起、郊区工地日夜赶工,用户走位变幻莫测,天线却只会“站桩输出”,信号要么被高楼劈成两半,要么在空旷田野白白溢散。运营商的办法是加站、加功率,结果电费爆表,KPI却只提升一点点。

华为给出的解题思路是“让天线自己扭头”。在原有64T64R Massive MIMO里嵌入“智能追焦单元”——一个比路由器还小、却集成了AI推理芯片、高精度伺服电机与毫米波雷达的盒子。基站每毫秒扫描一次用户分布,像单反相位对焦一样,驱动天线阵列在1秒内完成±15°水平、±10°垂直的微调,误差不到0.1°。用行话讲,这叫从“机械下倾”进化到“电子追焦”,天线第一次拥有了“视线”。

有人质疑“30倍”是不是PPT口径。实地测试数据显示:在沈阳青年大街2.6 GHz频段,单站承载业务量提升3.7倍,能耗却从日均138度降到45度,算下来每比特能效确实飙了30多倍。秘诀并不神秘——波束对准后,边缘覆盖提升6 dB,原来要120 W发射功率才能“喂饱”的角落,现在20 W就能搞定;同时,空旷区域不再“洒水”,基站可以把PA(功率放大器)动态休眠,一小时里真正满负荷运行不到15分钟。

更关键的是“零人工上塔”。辽宁移动算过账:传统优化一年要爬塔120次,台风、冰雪、疫情都可能拖延,每次出动吊车+工程师至少8000元;现在运维小哥在机房点鼠标,3分钟完成“远程拧螺丝”,一年直接省下百万元运维费。省下的不止钱,还有性命——不用再冒着零下20℃寒风攀塔调倾角,事故率归零。

不少人以为“追焦”是5G专属,华为却把4G也拉进队伍。通过软件切片,现网FDD 1800 MHz站点只需插入一块追焦板件,就能共享同一套AI算法,RRC连接数提升1.8倍,VoLTE MOS值从3.8提到4.2,农村高铁场景掉话率下降55%。一句话:老设备不用拆,直接“返老还童”。对于背负沉重2G/3G/4G资产的运营商,这比任何“极简站”口号都香

5G侧的收益更直观。毫米波+追焦后,基站可把能量像激光笔一样钉在用户手机上,原来覆盖200米的C-band小区,现在能“打”到500米,所需微站数量减少40%。业内一直吐槽“5G比特能耗比4G高10倍”,追焦系统把这条黑曲线硬生生拉平,让“5G电老虎”第一次有了绿色标签。

智能追焦不是终点,而是天线“生命化”的起点。当每一面天线都能像摄像头一样识别人流、像台灯一样自动调光,“网随人动”就不再是广告词。华为与辽宁移动这次拿奖,真正意义是把“AI+硬件”从核心网下沉到最边缘的铁塔,让机械件第一次产生数据、学会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