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小米汽车性能过剩 称只有这样才能把车做好
- 汽车
- 1天前
- 14热度
“跑这么快干嘛?”——自从小米 SU7 把零百加速干进 3 秒俱乐部,类似的调侃就没停过。9 月 26 日深夜,雷军在发布会后把话筒往怀里一揽,罕见地正面回怼:只有先把极限做出来,车才能叫好车,这不是堆料,是百年汽车业的常识。一句话,把“性能过剩”的争议掀了个底朝天。
一、被误解的“快”:是炫技,更是安全冗余
国内消费者习惯把“零百”当成社交货币,却忘了“快”背后的工程意义。电机功率冗余,意味着电机在 120 km/h 再加速时仍有 40% 余量;高倍率电池,意味着连续 10 次急加速后,温控依旧守住 45 ℃;六活塞卡钳,意味着从 200 km/h 到 0 的制动距离比法规短 30 米。极限不是日常,却是安全的护城河——高速遇险、满载下坡、突发爆胎,那一刻你才知道“过剩”是救命,不是噱头。
雷军把话挑明:全球车企都在纽北 24 小时、勒芒、Baja 沙漠里把发动机、变速箱、底盘打到极限,再反向沉淀到家用车上。宝马 M、奔驰 AMG、奥迪 RS 都是“技术预研所”,只是它们没把价格打到 30 万级。小米今天做的,不过是把赛道级冗余塞进民用钱包,让普通人也能买到“不会掉链子”的车。
二、中国品牌的“慢”思维:先够用,再好用
过去十年,国产车在“够用”维度卷到飞起:大屏、沙发、冰箱,成本砸在看得见的地方;看不见的地方——底盘调校、热管理、高转速电机——能省则省。结果出现一批“静态 90 分、动态 60 分”的产品:市区温柔开没问题,120 km/h 再加速就露怯;夏天 40 ℃ 高速跑两趟,功率就“锁电”;制动热衰减三次后,踏板像踩棉花糖。
雷军说的“我们才刚开始”,其实是给行业递镜子:没有极限工况的摧残,就没有可靠性的基石。性能不是数字游戏,而是工程体系的试金石——电机峰值转速 27 000 rpm 时,齿轮油膜会不会撕裂;碳化硅模块 900 A 峰值电流下,焊点温升能不能扛住;空气悬架 180 km/h 压缩回弹 200 次后,气包是否漏气。这些实验烧钱、烧时间,却决定了 10 万公里后的车况。跳过这一步,永远只能做“半年新车”。
三、30 万级“性能平权”:小米把门踹开,谁能跟上
SU7 上市当天,雷军把价格压到 29.9 万,弹幕刷屏“保时捷同款电机半价卖”。玩笑背后,是供应链深水区的重构:自研超级电机 V8s 减少 12% 硅钢片用量,成本降 8%;CTB 一体化电池把 100 kWh pack 高度压到 120 mm,省出 25 L 前备厢空间;碳化硅电控模块采用国产衬底,晶圆成本从 1.2 美元/毫米降到 0.65 美元。小米用消费电子的“规模—成本—迭代”打法,把曾经百万级才有的性能,拆成 30 万也能cover 的 BOM 表。
门槛被踏平,传统主机厂开始坐不住:极氪 001 FR、智己 LS6、蔚来 ET5T 高性能版纷纷降价、刷圈、直播热衰减。对消费者,这是好事——“性能冗余”不再是豪华车标专属,而是 20-30 万级新基线。对行业,这是淘汰赛:没有极限验证能力的车企,明年连“够用”故事都讲不圆。
雷军把“性能过剩”,其实就是先做到 120 分,再谈 90 分体验。看似反效率,却是制造业最朴素的诚实——极限工况是照妖镜,把材料、工艺、设计的短板一次性打回原形。小米汽车能否活下去,关键不在首批交付量,而在 10 万公里后那辆 SU7 还能不能 3 秒破百、制动不抖、电池不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