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在采访中称相信小米17销售量会超预期 竞争苹果是漫长而痛苦的过程

“这一次,小米17在很多很多技术点上真的领先了。”9月26日发布会后,雷军把这句话重复了两遍,语气里没有以往那种刻意压低的高调,更像是对内对外的自我打气。他预测销量会“再次超预期”,却紧接着补刀:“跟苹果的竞争,依旧漫长而痛苦。” 一场典型的“雷式坦白”:先给糖,再端药。自信与敬畏同框,恰好勾勒出小米高端化第二个三年的真实处境。

一、领先的是“参数”,还是“体验”

小米17首发的骁龙8 Gen4领先版、2K 120Hz LTPO微棱镜屏、1英寸可变光圈主摄,单看纸面,确实把安卓阵营的天花板又抬高一格。但雷军想强调的“领先”并不止于跑分:屏幕功耗比16下降18%,却手动亮度飙到1100 nit;影像引入“激光跟焦”算法,夜拍对焦速度缩短70%;系统层面 HyperOS 2.0把GPU指令重排,游戏帧率波动控制在0.9帧以内——这些细节才是他口中“对标苹果”的底气。

然而,参数到体验的最后1%,往往决定用户掏不掏钱包。苹果A系列芯片CPU单核依旧领先近两代,录像HDR的灰度过渡、ProRes的剪辑生态,更靠十年布局形成的“护城河”。小米17把“极限”做成“标配”,但能否把“标配”熬成“习惯”,才是高端真正的通行证。

二、销量超预期容易,超苹果难

过去三年,小米数字系列国内起售价从3999元一路摸到4999元,销量却反向爬坡:16系列首月激活同比增24%,Pro版占比首次过半。雷军有理由乐观——高端用户正在用钱包给小米投票。但“超预期”更多是与自己比;放在600美元+价位段,苹果仍拿走国内58%的份额,等于每两部高端机就有一部带被咬的logo。
更关键的是生态黏性:iPhone用户换机优先考虑Apple Watch、AirPods、MacBook能否无缝衔接;小米靠“人车家”故事把电视、手环、汽车串在一起,可一旦跨终端延迟超过300毫秒,体验就瞬间破功。硬件可以一年迭代,生态需要十年呼吸,雷军自己也坦言“要一步一步来”。

三、漫长痛苦的正确打开方式:做苹果不做的,学苹果做对的

苹果把“减法”写进DNA,小米则擅长“加法”——同价位堆料最满,这是错位打法。但高端化下半场,雷军意识到必须反向补课:苹果不做快充,小米把120W做成标配;苹果强推eSIM,小米保留双实体卡槽照顾商务人群;苹果用系统更新拖慢老机型,小米给16系列提前适配Android 15,且承诺五年大版本。看起来是“你退我进”,其实是把苹果“不屑做”的刚需,做成自己的差异点。

与此同时,小米内部启动“像素级对标”项目:包装盒阻尼、icon圆角、零售店灯光色温,全部用Apple Watch量一遍。雷军说“全心全意学习”,并非客套——只有先把苹果的细节磨平,才有胆量在创新上“多走一步”。手机行业的残酷在于:你离苹果差1%,用户就退回iOS;只有领先10%,他们才愿意尝鲜。

小米17注定又是一款“爆款体质”的旗舰,却未必是“终结iPhone”的神话。雷军的“相信”建立在供应链、技术栈、市场反馈的复利之上;他的“痛苦”则来自对品牌鸿沟的清醒——高端不是一夜逆袭,而是一场十年拉锯。销量可以脉冲式增长,心智只能线性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