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的“隐形暖宝宝”:女子玩iPhone睡着压脸被烫出水泡

9月1日凌晨 2 点,一女子被一阵刺痛惊醒。她下意识摸脸,指尖触到四颗黄豆大的水泡。原来,睡前用 iPhone 16 Pro 修图、又和 ChatGPT 来回对话,疲惫间手机贴在脸上睡着了。更糟的是,这台新机才买一个月,她自信“从不边充边玩”,却还是被烫成轻度二度烧伤。
皮肤科王主任解释,这叫“低温烫伤”,温度看似不高,但持续接触就会“文火炖肉”。实验显示,49 ℃ 的金属接触皮肤 8 分钟即可起泡;手机满载运行 + 散热受阻,背部温度轻松突破 50 ℃,脸就成了“煎锅”。如果连续接触皮肤8分钟,就可能造成二度烫伤,出现像这位女子脸上的水泡,甚至影响恢复落下疤痕。

不是只有 iPhone 会“发烧”

去年,三星 S23、小米 13、华为 Mate 50 均被曝长时间高负载后背部温度超 48 ℃。
区别在于金属中壳导热快,烫得更快;玻璃背板虽隔热,但内部热量散不出去,反而长时间闷烧;手机壳一旦厚重,热量就像被棉被包住。

三步应急,把伤害降到最低

  1. 冲:立即用 15-20 ℃ 流动水冲 10 分钟,切忌用冰水,避免二次刺激。
  2. 涂:水泡完整时外用磺胺嘧啶银乳膏;若已破溃,改用夫西地酸乳膏防感染。
  3. 遮:用无菌纱布轻盖,减少摩擦;48 小时内出现红肿加剧、渗液,立即就医。

不想被烫,睡前做好 3 件小事

① 给手机设“夜间低功耗”
iOS:设置-专注模式-睡眠,自动关闭后台刷新。
安卓:开启“深度睡眠”,限制高耗电应用。
② 物理隔热
睡前把手机放床头柜,或套上散热孔较多的 PC 硬壳;千万别压在枕头、被子下。
③ 体感警报
若手机背部温度>45 ℃,系统会弹“温度过高”提示——出现提示立刻停止高负载任务,并让手机背面朝上静置 5 分钟。

给家长的特别提醒

儿童皮肤厚度仅为成人 1/3,更易低温烫伤。建议禁止 12 岁以下儿童睡前抱着平板/手机入睡;老人冬天用金属外壳手机时,可贴一张 0.3 mm 厚的散热贴,既防滑又隔热。总之,手机不是暖宝宝,夜间高负载 + 散热受阻,49 ℃ 也能把你烫伤。睡前让手机离脸 30 cm,比任何烫伤膏都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