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混元3D 3.0模型9月16日在2025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正式发布
- AI
- 3天前
- 24热度
9月16日,深圳国际会展中心,腾讯混元3D 3.0登场。官方说:建模精度提升3倍,36亿体素,1536³分辨率……台下掌声雷动,这些数字落到普通人手里,到底意味着什么?直到现场机器吐出一只3厘米高的“我”:发丝根根立,指纹道道清,连熬夜的黑眼圈都如实记录。那一刻突然明白:混元3D 3.0不是升级,是把“真人手办”从玩具变成艺术品,也让“数字孪生”四个字,第一次有了体温。
清晰度分辨率高达1536³,让毛孔也有“身份证” 上一代模型,人脸细节到“苹果肌”就止步;3.0直接把几何分辨率拉到1536³,相当于在1毫米里塞进15个采样点,毛孔、唇纹、睫毛根瞬间有了“身份证”。现场演示,模特侧光站立,鼻翼细微的凹陷被完整捕获,打印出的树脂模型迎着光,甚至能看到“皮脂反光”。精度溢出,带来一种“恐怖谷”反转,越像,越让人想伸手确认:这是真人,还是模型?
3分钟建模,比泡一碗面还快 高精度最怕“慢工出细活”。混元3D把算法搬到腾讯云GPU潮汐算力,拍摄到出模只需180秒——刚好泡一碗红烧牛肉面。秘诀在“多视角-神经辐射场”压缩:手机绕人拍一圈,算法自动剔除冗余视角,只保留关键帧,再用AI补全盲区,既省算力又省时间。于是,商场柜台出现魔幻场景:买杯奶茶的功夫,自己的Q版手办已打好包装。速度,让“高精度”不再是实验室玩具。
99元起步,让“私人手办”飞入寻常百姓家 精度高、速度快,若成本居高不下,仍是空中楼阁。混元3D 3.0把“云端渲染+边缘打印”做成闭环:模型在云端压缩至10MB以内,直接下发给线下3D打印终端,材料使用PLA+光敏树脂混合,每公斤成本降40%,99元就能拿走一个7厘米手办。对比日本同款服务,价格只有三分之一。精度、速度、成本“不可能三角”被打破,腾讯用云规模换单价,把“私人定制”做成“大众快消”,这才是技术最性感的地方。
从“萌宠”到“工业”,36亿体素填满分级需求 36亿体素,不仅能捏手办,还能扫描整辆车。现场展示了一辆1:18合金车模,车门开合、轮毂螺丝、座椅缝线纤毫毕现;再把镜头拉远,整条生产线设备被扫描进云端,工程师戴上VR眼镜,就能在虚拟车间里“拆”设备、“换”零件。精度冗余,让同一套模型横跨消费、文创、工业、医疗:医生用它打印患者骨骼模型,术前模拟;博物馆用它复制青铜器,观众能上手把玩;游戏公司直接把真人扫进引擎,做CG不用重新拓扑。一个模型,打通B2C与B2B,这才是“基础设施”的野心。
当“毛孔级”数据被上传,隐私如何上锁? 越是逼真,越值得警惕。模型文件里,藏着你的脸型、虹膜、甚至指纹。腾讯给出的解法,是“区块链+水印”双保险:上传瞬间,模型哈希值写进至信链,任何二次传播都可溯源;文件内嵌隐形水印,即使被截断压缩,也能识别来源。此外,用户可勾选“本地建模”,拍摄完成即断网渲染,数据不出手机。技术狂欢之后,隐私是最后一道护栏。
混元3D 3.0发布,不是又一场“参数春晚”,而是一次“精度平权”——让高精建模从电影工厂、汽车设计室,飞进商场、医院、你的掌心。36亿体素,听起来像天文数字,落在生活里,只是“3分钟+99元”就能捧起的自己。精度、速度、成本,三座大山被云算力和AI一点点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