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万辆小米SU7汽车“被召回” 极端场景下L2辅助驾驶应对不足

9月19日,小米汽车主动备案召回116887辆SU7标准版,原因直戳当下痛点。L2高速领航辅助在极端场景下“识别、预警或处置不足”。系统走神,驾驶员若也走神,碰撞风险就会趁虚而入。没有金属变形、没有浓烟烈火,一次OTA即可“治愈”,却瞬间把“辅助驾驶”送上热搜。车企、用户、监管,三方同时被拉进考场:技术到底该负责到哪一步?脚踩加速踏板的人,又该保留几分清醒?

高速弯道+逆光+旧标线缺失,同时旁边货车突然变道——这就是典型的“极端组合”。毫米波雷达在逆光里“看花了眼”,摄像头被货车阴影遮挡,系统置信度骤降,车辆可能瞬间“当机”。小米在备案里坦言“处置不足”,实质是把“最后0.5秒决策权”交回人类。L2的边界由此显形:它能缓解疲劳,却无法替人背锅。

传统召回=进4S、升举机、换硬件;OTA召回=停车、连Wi-Fi、点升级。11万辆车无需排队,却照样写入国家数据库,这是监管对“软件即安全件”的首次大规模盖章。小米用一次“云端补丁”证明:代码也能成为缺陷件,也能被追溯、被监督、被强制。未来,谁再想把“测试版”偷偷塞进用户车机,就得先想想今天的公告。

社交平台上,有人庆幸“没上过高速”,也有人调侃“原来我才是测试员”。玩笑背后,是辅助驾驶信任度的再次失血,一次极端案例,足以让“懒脚模式”变“踮脚模式”。车企花亿元营销的“智能标签”,可能因一次OTA被推上审判席。L2不是自动驾驶,这个老生常谈,却总在事后被想起。

硬件冗余、算法备份、场景标签……小米已承诺“强化置信度融合策略”,翻译成人话:让雷达、摄像头、高精地图互相校对,宁可误刹,也不漏识别。同行也在盯:理想推送“闭眼监测”,小鹏加码“激光雷达”,蔚来把“群体智慧”搬进BEV。辅助驾驶的上半场拼功能,下半场拼“容错率”,谁能在0.1秒内做出“最像老司机”的选择,谁就能让召回少一点,让口碑多一点。

技术再炫,L2仍是“人机共驾”。法律把方向盘定义为“最终控制权”,也就把生命责任留在人类手里。OTA可以消除软件缺陷,却消除不了“注意力赤字”。把辅助驾驶当自动驾驶,才是最大的安全隐患。让脚随时准备刹车,让眼时刻扫描前方,让大脑保持“冗余”,这才是11万辆SU7车主给所有人的“共同补丁”。

11万辆SU7的OTA召回,像一面镜子:照见了L2的能力边界,也照见了你我的认知盲区。代码可以远程修复,信任却需一次次正确决策才能重建。小米把“极端场景”写进备案,其实是在提醒整个行业,辅助驾驶没有终点,只有无穷无尽的“corner case”。而用户要做的,是把“自动驾驶”四个字从字典里划掉,把“辅助”永远加粗。毕竟,再聪明的算法,也替代不了人类对风险的敬畏;再快的OTA,也升级不了脚踩刹车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