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在社交平台回应 特斯拉获得万台Optimus 3人形机器人的消息是假的
- 科技快讯
- 1天前
- 13热度
9月19日,一条“ PharmAGRI 订购 1 万台 Optimus 3+ ”的猛料,像兴奋剂一样打进美国粉单市场, Bright Green的股价 15 分钟内飙涨 120 %,散户群里刷屏“机器人元年来了”。可惜高潮只维持三小时,马斯克懒洋洋甩出一个单词:“Fake”。瞬间,股价自由落体,留下一地“追高”的哀嚎。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每当 Optimus 露出一点风吹草动,就有人散播谣言,把意向书签成供货合同,马斯克的“假”字,看似轻描淡写,实则一巴掌拍在资本市场脸上,别再拿科幻当财报,别再拿概念当现金流。机器人还没学会弯腰搬箱子,人类已经先学会了弯腰割韭菜。
Bright Green 的公告原文其实写得很“鸡贼”:“签署意向书(LOI)”“将在符合法规前提下部署多达 1 万台 Optimus 3+”。意向书 不等于合同,违约成本=0;“多达”= 上限,下限是 0;“符合法规”= 先把劳工、安全、伦理的雷区标红,随时撤。但在游资耳朵里,这三个限定词自动静音,只剩“1 万台 + 特斯拉 + 机器人”,足够拼成一条“十倍股”导火索。于是,粉单市场出现魔幻一幕:成交量放大 20 倍,散户把 Bright Green 当成“下一个英伟达”,却没人追问PharmAGRI 是谁?它有多少农场?它付得出 5 亿美元吗?资本市场最擅长把“可能”拍成“必然”,把“故事”剪成“财报”,直到马斯克亲自按下删除键。
马斯克为什么急着“打假”?特斯拉Q2电话会上,马斯克刚把 Optimus 的时间表押到“2025 小批量,2026 外售”,转身就被“1 万台订单”背刺。若默认消息为真,意味着2024 年就要交付,产能爬坡提前一年;售价 10 万+美元一台,5 亿美元现金收入提前入账;所有技术验证、安全认证、工厂产线一夜就位。这口锅太大,Optimus 背不动,特斯拉更背不动。于是马斯克选择“秒打脸”。既保护自家叙事节奏,也保护投资者免遭“预期差”反噬。
机器人“订单”为何成了股市“流量密码”?三要素勾兑出的“情绪春药”。低门槛,粉单市场无需审计、无需披露详细合同,一句“意向”就能起飞;高想象,人形机器人 = AI + 制造 + 劳动力替代,故事空间无限大;短记忆,2021 年“Optimus 概念机”PPT 发布当天,相关概念股已演练过一次“一日游”,市场记性只有 180 天。于是,每一次“订单”传闻,都是“熟悉的配方”:游资点火、散户接盘、媒体助推、马斯克踩灭。循环往复,乐此不疲。
Bright Green 股价 120% 涨幅,仅用 30 分钟消化,回吐也只用了 30 分钟。追高者把马斯克的“Fake”截图发到群里,配文“又被割了”。可细想:是谁把“意向书”翻译成“供货合同”?是谁把“LOI”当成“Revenue”?机器人是人类的镜子,照出的却是我们自己的贪婪与捷径。科幻尚未落地,总有人急着把它变现成“情绪债”,最后只剩 K 线上的“山顶洞人”站岗。
Optimus 3+ 的1万台订单,像一场只维持三小时的“科幻烟火”:升空时绚烂,坠落后只剩满地纸屑。马斯克的“假”字,不仅是否认,更是一盏警示灯,在真正的机器人量产之前,所有“天文数字”都可能是资本市场的“烟火表演”。别急着嘲笑 Bright Green,也别急着同情散户。每一次“机器人谣言”背后,都是人类对“替代劳动力”的迫切渴望,对“下一波技术红利”的焦虑投影。Optimus还在实验室里学走路,我们却已经提前给它安排了 1 万个岗位——这不是乐观,是饥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