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汽车CEO何小鹏表示 小鹏汽车全球第一台飞行汽车2026年交付
- 汽车
- 2天前
- 12热度
9月25日,何小鹏把“飞行汽车”从概念视频里拽出来,拍在发布会桌面上——2026年,小鹏将交付全球第一台“汽车+飞机”组合折叠的飞行汽车。12年研发、数千次试飞、数不清的融资PPT,终于汇成一句“明年请签收”。更炸裂的是他的想象:未来人类会住在距离城市中心100公里外,却能在10分钟内抵达核心商圈。折叠的不止是机翼,还有被地铁和早高峰撑得疲惫不堪的城市半径。
所谓折叠飞行汽车,本质是“三轮汽车底盘+双桨折叠翼”。公路模式下,机翼收入车顶,整车长度仅5米,可停标准车位;起飞时,后桅杆升起,展开2.2米直径碳纤维旋翼,垂直升空,最高航速130公里/小时。电池采用800V高压体系,10分钟补能80%,理论航程35公里。换句话说,它先是一辆能上牌的车,再是一架能上天的飞机。何小鹏说,“12年里我们炸掉过3台原型机”,才换来如今“一键变形”的丝滑——折叠翼的误差,必须小于0.5毫米,否则空中就是“搅拌机”。
何小鹏算了一笔账:城市中心房价8万/平,100公里外1万/平,飞行汽车把100公里压缩成10分钟,等于用“空中直线”抵消地面堵车。35公里航程,足够从广州花都飞到珠江新城,或从北京昌平跃到国贸。看似“富人的玩具”,却悄悄撼动“地段至上”的铁律——当距离用分钟衡量,地段用空中航线绘制,房地产的游戏规则将被重写。郊区大平层+飞行汽车,或许比市中心老破小+地铁更香。
中国低空管理改革正在“松绑”:2025年起,深圳、合肥、成都陆续划设低空航线,飞行申报从“一日”缩短到“一小时”。小鹏提前12年布局,等的就是政策“开闸”。2026年交付的首批车型,将在特定航线、特定高度内运行,相当于“空中巴士专线”。何小鹏透露,已和多地政府共建“起降点”,目标是一线城市每10公里一个“空中车站”。政策、基建、产品三箭齐发,才让“明年交付”听起来像承诺,而非口号。
成本黑洞,“空中迈巴赫”先迈过价格坎。折叠翼、双电机、碳纤维桅杆,每一项都是“烧钱大户”。首批量产价预计不低于百万元,相当于“空中迈巴赫”。买得起的人,未必愿意当“小白鼠”;愿意尝鲜的人,又可能被价格挡在门外。小鹏需要“规模-降本-规模”的飞轮——先卖高端,再出“平民版”,才能把“通勤利器”变成“大众玩具”。
安全黑洞,“0.5毫米误差”之外还有“黑天鹅”。城市低空并非真空:风筝、无人机、鸟类、扬尘,都可能让旋翼瞬间失衡。2023年,某欧企飞行汽车在纽约试飞,因撞上鸽子而迫降哈德逊河。35公里航程,任何“空中异物”都是致命变量。小鹏必须为每一台车投保“空中第三者责任险”,并建立“黑匣子+应急降落伞”双保险,否则一次事故就能让行业“熔断”。
噪音黑洞,“空中摩托”还是“空中图书馆”?旋翼噪音约85分贝,相当于城市主干道。若千台飞行汽车同时起降,低空将变成“空中摇滚现场”。环保组织已提前发声:飞行汽车不能“把堵车变成堵天”。降噪技术、起降时段、航线密度,都需写入城市法规,否则“低空经济”会被“低空投诉”淹没。
何小鹏说:“飞行汽车不是替代汽车,而是替代‘堵车’。” 2026年交付那天,首批用户不会是普通白领,而是时间>金钱的“高净值忙人”:跨省商务、急救医疗、高端旅游。他们负责“试错”,小鹏负责“迭代”,政策负责“开路”,大众负责“观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