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汽车创始人朱江明在朋友圈上发文称3 天的“限高”今天总算解除

9月28日,零跑汽车创始人朱江明在朋友圈写下"限高解除"四字,为时仅3天的"失信风波"画上句点。从25日广州白云区法院发出限高令,到28日解除执行,这起看似突发的商业纠纷,像一面镜子,把新势力高速成长背后的管理缝隙映照出来,也再次提醒外界:造车这条长坡,不仅考验技术,更考验法务、供应链与现金流的基本功。

一、3天"限高"始末:合同细节埋雷,管理链条失守

法院文件显示,纠纷源于凌跑汽车商贸与供应商的货款争议,金额并不大,却因内部对账流程拖沓、应诉节点错过,直接被推上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朱江明坦言,"能力需要提升",实质指向的是传统汽车人最不擅长的环节——合规与精细化运营。过去三年,零跑奔跑式扩张,新增车型、铺设渠道、冲刺交付,但当采购、财务、法务三条线没有形成闭环,一个小合同就可能演变成"限高"大新闻。

二、创始人"背锅"的制度反思:一人限高,整个体系受震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高的规定,只要企业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法定代表人便需同步承担消费限制。于是,即便朱江明并未亲自参与合同谈判,名字依旧出现在限高名单。对于正值融资、出海关键期的零跑而言,创始人被限高不仅伤及品牌,更可能触发银行授信收紧、供应链账期缩短等连锁反应。3天快速解除,说明资金已到位,但也暴露出新势力普遍存在的"创始人即企业"的个人信用捆绑风险,一次小摩擦,足以让整座大厦晃动。

三、"小插曲"背后的行业通病:重研发,轻合规

新势力习惯用"研发速度"和"交付数量"衡量成功,却常常忽视合同、票据、对账这些"慢工"。零跑此次事件,与两年前某头部车企被供应商申请财产保全如出一辙,采购端为保交付快速签单,财务端因IPO审计堆积无暇对账,法务端缺少前置审核,最终形成"三角债"真空。朱江明所说"风雨见彩虹",其实点破了造车新势力的集体软肋:规模狂奔之后,必须补上精细化运营这一课。

四、从限高解除到长期固本:零跑的"补课清单"

建立合同全生命周期系统,把供应商对账、付款节点线上化,避免"人为遗忘";引入外部法务常驻,重大合同前置审核,减少"事后灭火";设立独立信用管理岗位,定期排查潜在执行风险,防止"小金额变大事件";逐步淡化创始人个人担保,采用企业法人信用+保险方式,降低"一人限高、全司震颤"的连带系数。

对于零跑,这次风波是一记"低成本警钟"——没有股价跌停,没有工厂停产,却让其看到规模扩张背后的缝隙。对于整个行业,则是提醒:当资本进入冷静期,任何管理短板都会被放大镜检视。造车下半场,比的不再是"PPT速度",而是合同、发票、对账单这些"慢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