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终端首席影像工程师罗巍暗示 荣耀Magic8系列影像迎来大升级

9月27日,荣耀首席影像工程师罗巍在微博留下这句“谍战片”台词,配上一张全黑海报,把Magic8系列影像推上热搜。上一次他这么激动,还是三年前把三摄潜望塞进Magic5。如今他放话“价值不亚于双摄发明”,甚至扬言“三年内让友商看不见尾灯”。听起来像营销口嗨,但熟悉手机影像的人都知道:硬件瓶颈三年没动,AI算法卷到边际效应,整个行业都在等一把新钥匙。罗巍敢把话说满,要么是真钥匙,要么是真泡沫。

一、硬件投资“三原则”:AI的盲肠、AI的翅膀、AI的百倍杠杆

罗巍提前剧透了选股逻辑——荣耀只把钱砸在三件事:AI目前干不了的、离了AI玩不转的、AI能让效果翻一百倍的。先给AI造“感官”:如果AI只能做HDR合成,那就别再堆HDR芯片,去做AI看不透的物理层;再给AI造“外挂”:让算法一次性拿到四维信息(空间+光谱+时间+相位),离开硬件就瞬间抓瞎;最后让AI“大力出奇迹”:硬件把信噪比推到极限,AI用生成模型把光子变像素,百倍提升不是玄学。这套思路跳出了“大底+高像素”的老黄历,也否定了“纯计算摄影”的乌托邦——把硬件当成AI的“感官延伸”,而不是算法的“备胎”。

二、“绝密”一年:连镜头厂都拆不到真图,到底藏了什么

手机供应链像 Swiss Cheese,满是窟窿;能让所有厂都闭嘴,只有两条路:第一,零部件是荣耀自研,专利攥在自己手里;第二,用“黑箱协议”把供应商拆成乐高——A厂做镜头、B厂做马达、C厂做镀膜,彼此不知道对方参数,最后由荣耀独家拼装。结合罗巍“一年前立项”的时间线,行业能押注的方向只剩两个:
液态超表面镜头把传统4P镜组变成电控液体薄膜,毫秒级改变曲率,AF行程从200微米拉到2毫米,微距、长焦、广角同一镜片完成;可编程衍射光栅在CMOS前加一层纳米级光栅,硬件级完成光场分割,AI直接拿到深度、光谱、偏振多维信息,后期想P掉玻璃反光、一键换天空,不用抠像素,直接删“光层”。

三、别急着喊“拐点”:手机影像的句号,还得看“场景闭环”

再炫的硬件,也要落回用户能感知的画面。荣耀过去两年在Magic系列上做了两个闭环:人像闭环——前置3D深感+后置长焦,一键生成可编辑的“光场底片”,背景虚化可调光圈值,拍完再对焦;夜景闭环——AI RAW域多帧去噪,把ISO 6400拉到可用,夜拍不再“闪光瞎”。如果Magic8的“绝密件”能把微距、长焦、广角三合一,同时给出“深度+光谱”四维底片,荣耀就能在“拍摄—编辑—分享”全链路写死标准,让社交平台的滤镜、美颜、特效全都围绕自家格式转——这才是真正的“生态护城河”。否则,再黑的黑科技,也只是实验室里的烟花。

四、友商别慌,先照镜子:硬件无人区,最怕“半步领先”

手机影像史就是半步史:先一步双摄领先两年,先一步潜望领先一年,但“领先半步”最容易被反超——因为供应链会快速抄作业。荣耀这次把“无人区”直接拉到“没人看得见”,风险也指数级放大:液态镜头量产良率、可编程光栅的功耗、算法模型在端侧的NPU占用,任何一个环节踩空,都会把“首发”变“翻车”。
更残酷的是,消费者感知阈值被AI惯坏:夜景提亮100%叫好,200%叫假;肤色磨皮Level 5是美颜,Level 10是塑料。硬件越激进,算法越要克制,一旦调不好,就会复刻当年某厂“显微镜”拍汗毛被群嘲的翻车现场。

五、真正的“影像句号”,是让用户忘记参数

荣耀Magic8的杀招,也许不是一颗惊天镜头,而是一种“拍照遗忘感”——按下快门,不用选模式、不用挑滤镜、不用后期,AI自动在后台把四维光场拆包、修图、输出,一张能直接发朋友圈的大片立等可取。到那天,没人再争论底片大小、像素高低,手机影像才算画上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