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健康家全国已建设970多家 消费者对非空调品购买量增长显著
- 科技快讯
- 1小时前
- 5热度
半年过去,970多家门店拔地而起,从珠三角县级市到长三角镇中心,红底白字的“董明珠”头像挂在原本属于“格力”的位置,格外扎眼。格力在互动平台轻描淡写:非空调品类关注度“显著增长”。一句官方话术,背后却是格力的生死考题——空调碰到天花板,白色家电赛道早成红海,能不能把“董式信任”二次变现,决定了格力未来十年的故事是“周期股”还是“成长股”。
一、从“格力”到“董明珠”:一次把品牌人格化押注到极致
过去三十年,格力=空调,空调=格力,印在国民大脑皮层。但成也空调,忧也空调——2022年国内家用空调销量跌破5000万套,同比下滑8.2%,靠天吃饭的高增长结束。格力急需回答:除了压缩机,我还能卖什么?把企业品牌换成个人品牌,看似冒险,其实是成本最低的“心智嫁接”:消费者未必记得住“格力大松”电饭煲,却一眼认出“那个做空调的董明珠”。人格化IP的底层逻辑是信任迁移——董总敢为自己名字背书,质量应该不会差。于是,电饭煲、空气净化器、净水器、洗地机甚至护肤品,统统塞进“健康家”篮子,门店像极小型百货,只是LOGO统一是一张熟悉的面孔。
二、970家店的“光速复制”:格力渠道的老兵新传
半年970家,平均一天5家,速度堪比奶茶加盟。但格力不是从零招商,而是把原有空调专卖店“就地改造”——面积从80平扩到150平,门头一换,SKU从50增至300,原来的空调导购送去总部培训三天,回来就能讲IH电饭煲内胆。模式轻、投入小,装修补贴据说由总部承担大头,经销商何乐而不为?更关键的是“连带率”:夏天进来买空调的客户,顺手抱走一台空气炸锅,转化率立刻从1变成1.3。传统家电卖场需要品牌方交进场费、促销费,健康家全是自营,毛利比空调还高8—10个点,格力的算盘声噼啪作响。
三、非空调“真香”背后:技术复用与供应链魔术
隔行如隔山,做压缩机的企业真能煮好饭?格力给出的答案是“技术降维”:IH电饭煲的立体加热技术,原本用在空调变频驱动;净水器的RO反渗透膜,改一改直径就能做空气净化器滤芯;甚至洗地机的高速风机,直接复用空调室外机风轮,只是缩小一圈。核心零部件自研自产,成本比外采低15%,质量可控,还能讲“核心科技”故事,消费者愿意付溢价。反观那些纯互联网品牌,贴牌生产、没有工厂,一旦价格战开打,只能含泪清仓。格力把空调规模优势平移到小家电,用制造业逻辑打互联网逻辑,降维打击的确有效。
四、风险藏在“人名”里:IP红利与反噬只隔一条热搜
个人IP是把双刃剑。董总一句“格力员工每人一套房”可以刷屏,一句“不招海归”也能被截屏。健康家用她名字背书,意味着产品质量、公关危机、甚至个人言论都会被放大到品牌层面。万一出现“电饭煲涂层脱落”事件,网友不会骂“格力”,而是直接骂“董明珠”——人格化绑定了情感,也绑定了情绪。更长远看,品牌与创始人生命周期强相关,70后的董总终有一天退休,新接班人能否承接这份信任?届时是改回“格力健康家”,还是继续把“董明珠”头像挂在门楣?这是一个必须提前写进战略书的命题。
五、970家店只是起点,真正的考题是“复购”
970家健康家,让格力拿到二次增长的入场券,但家电不是快消,用户买完电饭煲,下一次复购要等三年。如何把“一次性信任”变成“持续性逛店”?答案只能是“内容+服务”:门店里加咖啡角、亲子烘焙课堂,甚至用空气炸锅教你做减脂餐,把健康家变成社区社交场。董总已经在直播间演示“零油烟蒸烤鱼”,下一步,要让970家门店都变成小型电视台。
从空调到健康家,格力试图用制造业的笨办法,啃下消费品牌的软市场。970家店是970个实验舱,也是970块广告牌,它们将验证当技术老兵学会讲生活方式故事,是否也能长出“戴森式”溢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