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新能源车大会上 行业大佬预测203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提至80%

去年渗透率才刚破四成,如今要一口气再翻一番,相当于每年净增五个百分点,比房价跌得还快。更“激进”的长安朱华荣干脆把数字顶到八成——留给燃油车的只剩两条门缝。两位掌舵人不是自媒体,不靠标题吃饭,他们敢在镁光灯下喊出来,意味着产业链上下已经拿到内部路线图:电池、芯片、产能、政策,所有齿轮都开始为“80%”这个终极目标咬合。于是,问题从“会不会”变成“谁会被甩下车”

一、4:3:3的潜台词:混动才是“时间的朋友”

王晓秋把2030的画布切成三块:混动四成、纯电三成、燃油三成。乍一看纯电占比最小,却暗藏老江湖的谨慎——未来七年,充电桩不可能像杂草一样一夜长遍西北大地,而插混、增程既能吃绿牌红利,又能让乡镇用户继续“3分钟加油”,是政策与现实的缓冲垫。换句话说,谁掌握高效发动机、谁把混动系统做成“白菜价”,谁就能吃下最大那块蛋糕。上汽DMH、吉利雷神、比亚迪DM-i早已磨刀霍霍;反观合资,丰田THS还在专利围墙里“挤牙膏”,大众PHEV成本居高不下,时间窗口正被中国品牌一点点焊死。混动不是过渡,而是利润奶牛,是燃油巨头最后的体面,也是新势力补血的现金池。

二、纯电三成里的“暗战”:800V与固态电池谁先撞线

纯电看似只占三成,却是技术制高点——没有发动机遮羞,三电、智驾、成本全部裸泳。2025年的主流剧本是800V高压+4C电池,15分钟补能500公里;2027年剧本换成固态电池,能量密度飙到400Wh/kg,成本低于0.4元/Wh。谁先量产,谁就能把“三成”扩容成“四成”,直接改写格局。宁德时代、清陶、卫蓝背后站着各家车企的金主爸爸,投资协议里普遍藏着“优先供货条款”,意思是:固态电池走下产线那一刻,就会被某家品牌包圆,留给落后者的只有PPT和二级市场概念。纯电份额不是预测出来的,是供应链“锁产”锁出来的。

三、燃油三成“最后的堡垒”:情怀、工具与信息差

三成燃油车听上去像“残兵败将”,却可能是最顽固的存量。它由三类人构成:一是北方高寒地带,-30℃让电池续航打对折,皮卡、轻卡、越野车继续喝柴油;二是政策洼地,西部某些省份仍给燃油车购车补贴,用来消化当地产能过剩;三是“工具车”逻辑,拉货、跑工地、下矿山,车主只算吨公里成本,不讲智能化体验。换句话说,这三成是“情怀+场景+信息差”的混合体,价格敏感度低,品牌忠诚度高,BBA、两田、长城皮卡反而能守住利润池。燃油车不会消失,它退到边缘角落,像今天的机械手表——小众,却高毛利。

四、被冲击的“外围”:修理厂、加油站与二手车

当渗透率奔向八成,最先喊疼的不是发动机工程师,而是街角修理厂。机油、机滤、火花塞销量断崖式下滑,小老板不得不学高压电路,一张“电工证”成了续命符。两桶油悄悄把加油站改充电站,0.3元/度电的批零价差,比卖汽油更稳赚。二手车市场也在暗流涌动——同年份的燃油车残值每年多跌5%,2019年的国六雅阁如今只能卖新车六折,而Model 3同里程残值反涨8%。渗透率的蝴蝶扇一下翅膀,整条后市场的价值链都在重新定价。

五、80%不是终点,而是“混战的开始”

七年前,新能源渗透率刚破1%,没人相信绿牌能撼动铁牌;今天冲到40%,大佬们齐刷刷把目标调到80%。数字游戏背后,真正的分水岭是“成本+生态”双重拐点——当电池包降到0.3元/Wh,当高速服务区充电桩比厕所还多,当修电动车的门店比奶茶店更密,80%只是顺手推开的门。但门后不是终局,而是更残酷的同质化竞争:同样800V、同样固态电池、同样Orin芯片,品牌靠什么讲故事?设计、服务、生态、情绪价值,将成为新的修罗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