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互联网安全大会开幕,周鸿祎畅谈智能体发展新蓝图

8月6日,由多家权威机构联合主办的第十三届互联网安全大会(ISC.AI 2025)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盛大启幕。此次大会汇聚了众多行业精英,共同探讨互联网安全与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趋势与发展方向。

360创始人周鸿祎在大会演讲中直言不讳:“大模型能力日益强大,但仅有大模型远远不够。”他深刻剖析了过去大模型在企业应用中的两大痛点。其一,推理能力不足,不过这一问题在近一年已得到显著改善;其二,缺乏独立做事能力,大模型如同缺少“手和脚”,不会使用工具,无法直接“干活”。周鸿祎强调,若AI发展仅停留在大模型阶段,那它只能沦为供人娱乐的玩具,而非推动生产力提升的有力工具。

周鸿祎坚定地认为,大模型进化到智能体是必然趋势,智能体才是解决当前问题的关键所在。智能体具备理解目标、规划任务、调用工具以及拥有记忆等能力,能够实现从需求提出到结果呈现的完整交付流程。其核心优势在于使用工具的能力以及利用大模型进行复杂任务规划的能力。

在大会上,周鸿祎详细阐述了智能体演进的清晰路径:

L1聊天助手,本质上只是聊天工具,擅长提供建议或给予情感陪伴,属于“玩具级”智能体,像GPTs便是典型代表。

L2低代码工作流智能体,已从“玩具”进化为“工具”。不过,它需要人类设置流程,AI执行任务,人类再借助操作工具来提高生产效率。

L3推理型智能体,能够实现AI自主规划并完成任务,如同人类制造出了一位在特定领域具备专业特长的员工。它们单兵作战能力出众,可视为领域专家。然而,受限于技术框架,在面对跨领域复杂问题时,会因缺乏协同规划能力而陷入瓶颈,难以实现多层级思考下的全局优化。

L4多智能体蜂群则是纳米AI实现的革命性突破。多个专家智能体能够像搭积木一样灵活“拉群组队”,实现多层嵌套与分工协作。其性能卓越,可连续执行1000步的复杂任务,消耗Token在500万 - 3000万之间,任务成功率高达95.4%。

纳米AI首创的“多智能体蜂群协作空间”技术,实现了智能体间的记忆共享,成功解决了“协同困境”,确保任务规划、协同执行以及自我迭代能够高效统一。目前,其平台已汇聚超5万个L3智能体,用户通过自然语言就能搭建自己的“Manus”(指代L3智能体)。在蜂群框架下,这些智能体组成目标一致、步调一致的L4团队,能够完成如“一句话生成10分钟电影级大片”这类超长复杂任务,效率从过去的2小时大幅缩短至20分钟。

为了让更多企业享受到智能体带来的红利,360集团近日发布并上线了“智能体工厂”。企业无需具备编程基础,通过自然语言就能定制专属L3智能体,不仅能让每个企业打造自己的Manus,还能组合成L4级多智能体蜂群团队。

在网络安全领域,智能体正逐渐产生颠覆性影响。周鸿祎指出,当前企业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安全运营专家稀缺且培养周期漫长;另一方面,“智能体黑客”的出现使攻防对抗进入“机器对机器”的新阶段,单个黑客可操控上百个智能体黑客,批量发起自动化攻击,极大地加剧了网络战风险。

对此,360推出的安全智能体成为破局的关键。基于安全大模型这颗“大脑”,安全智能体增添了“手和脚”,尤其是L4多智能体蜂群,可实现对人类高级安全专家能力的复刻,是安全能力的一次质的飞跃。作为“第一家用智能体驱动安全的公司”,360正推动全线产品智能体化,致力于用安全智能体重塑数字安全。

正如周鸿祎总结的那样:“安全是数字化的底座,AI是数字化的顶峰。360将继续坚持‘安全 + AI’双主线发展,用安全守护时代,用AI定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