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屏幕戴在脸上”终于不是笑话 小米AI眼镜如何点燃全民“第二块屏”

2025Q2中国智能眼镜出货量66.4万台,同比暴增145.5%;其中带摄像头、能听歌的“音频拍摄眼镜”更疯涨256.6%。小米一家就占了近20%的盘子。那句“把屏幕戴在脸上”的古老段子,突然成了真需求。

智能眼镜不是新鲜词,Google Glass早在2013就上过《时代》封面,却落得“开发者版”收场;Snap Spectacles把墨镜做成录像机,也只是潮人玩具。为什么今天,一家以“性价比”著称的手机厂商,能把256.6%的增幅写在财报里?答案不是技术大爆炸,而是小米把“价格、场景、颜值”三颗齿轮同时扣上——1999元,比一台中端手机还便宜;日常戴得出门,不被人当“变态”;遇到好玩画面,抬手就拍。当“可用”迈过“尝鲜”的门槛,需求就像泄洪。小米AI眼镜不是革命,却是一次精准的“临界点”踩踏。

过去智能眼镜动辄三四千,功能演示炫酷,消费者心里却打小鼓:我得多爱折腾才买这玩意儿?小米直接砍到1999,逻辑简单粗暴。比AirPods Pro贵不了几百,却能听歌+拍照+导航,三合一听起来就不亏;把“第一副”门槛降到眼镜店配蔡司的价位,冲动消费瞬间合理化;年轻人换手机周期延长到30个月,但换眼镜没有心理负担,1999就是“买个大玩具”的心理安全线。

Google Glass失败,一大半败在“社死”,戴出去像把GoPro贴脸上。小米反其道而行。外观对标日常黑框,镜腿略粗但无外露金属螺丝,1米外就是普通眼镜;摄像头藏在前框边缘,指示灯亮度可调,默认拍照“咔嗒”提示音,防偷拍也防社死;整机46克,比雷朋墨镜轻3克,鼻梁无压迫,长戴不头晕。“能戴出门”解决了,用户才愿意体验下一层:镜腿双扬声器定向传声,地铁里听歌不漏音;800万像素,抬手即拍,比掏手机快2秒;语音助手联动米家,回家路上能提前开灯开空调。这些功能不颠覆,却足够让“第二块屏”悄悄长在耳朵上。

硬件只是钩子,真正让日活不掉的是“内容回路”。小米把眼镜接入“米拍”社区,官方每天推3个抬手一拍挑战:今天拍早餐拉花、明天拍夕阳剪影,算法自动套LUT、加字幕,一键生成15秒竖版视频,直发抖音。用户发现:同样撸串,手机拍平平无奇,眼镜拍“第一视角”立刻有代入感。

从Google Glass的“开发者玩具”,到小米AI眼镜的“国民级日用品”,智能眼镜走红的底层逻辑只有一个,让技术先长得像生活,再谈改变生活。1999元砍价格,黑框造型砍社死,第一视角内容砍门槛,三连击才换来145.5%的爆发。小米不是第一家做眼镜,却是第一家把眼镜卖到“走量”的公司。500万台的“小目标”背后,是手机之后又一“随身屏”的野心:它不一定替代手机,但绝对会分走手机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