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沃斯与阿里云达成全栈 AI 合作 在AI算力、端侧模型部署等领域共同研发

科沃斯宣布与阿里云达成全栈AI合作,旗下高端线将接入通义千问大模型。消息一出,有人欢呼“终于不用手动找袜子”,也有人翻白眼:扫个地而已,用得着上大模型吗?但仔细想,扫地机从“吸灰”到“对话”,跳的不只是功能,更是角色——从工具到“家庭数字成员”。这场合作,表面是家电+云的握手,实质却是把大模型塞进物理世界的第一场“家务实验”。

一、让扫地机“长脑子”:大模型到底扫什么

以往扫地机的“聪明”,靠LDS激光、SLAM算法和预设禁区,相当于把“地图”背得滚瓜烂熟,但对突发状况一脸懵:袜子、电线、宠物便便,仍是“三大杀手”。通义千问的接入,首先把“识别”升级为“理解”——云端视觉模型可实时调用200+常见家居物体标签,看到袜子不再傻傻吸进去,而是语音提醒:“主人,沙发下有异物,请处理。”更进一步的“推理”是:检测到地面水渍+厨房场景,自动判断可能打翻水杯,立刻调低吸力切换拖地模式,并回传照片到手机。大模型扫的不是地,是“不确定性”。

二、全栈AI=云+端+芯片:为什么选阿里,而不用自研

科沃斯有自己的“YIKO”语音助手,也能做物体识别,但要把大模型塞进家电,需要三件套:轻量化算法、弹性算力、低成本接入。阿里云给出的是“全家桶”:通义千问Mini版模型可压缩至1B参数,延迟<500ms;边缘计算节点部署在华东机房,距离科沃斯总部直线30公里,数据来回比咖啡机还快;更重要是计价方式——按调用次数收费,而不是传统“包年GPU”,一台扫地机月均AI成本不到3元,比一颗边刷还便宜。于是,科沃斯把“重算力”外包给阿里,自己专注硬件调度和场景打磨,各干擅长的事,这是商业层面最理性的“分工”。

三、用户爽点与槽点:语音交互是蜜糖,还是噪音

设想一下:扫地机边扫边播报“检测到地毯,自动增压”,第一次觉得贴心,第十次就想让它闭嘴。大模型带来的“话痨”风险,正是首批用户最担心的“过交互”。科沃斯给出的解法叫“场景静音”:在识别到家人睡觉、电视开启或手机进入勿扰模式时,自动关闭语音,只通过APP推送文字;只有在“需要人工干预”时才开口——比如滚刷被电线缠绕,它会说:“请帮我清理缠绕物,谢谢!”既保留温度,又不变成“AI唐僧”。另一个隐藏爽点是“多轮对话”,你可以站在厨房门口说:“先扫客厅,再拖厨房,避开宝宝玩具。” 它会拆解任务、规划路径,一次听懂三句话,这在以前的“关键词语音”里几乎做不到。

四、行业震动:家电接入大模型,门槛会不会被抬高

消息一出,同行最关注的是“成本”:接入通义千问,会不会让扫地机均价再涨300块?科沃斯内部人士透露,AI调用费由厂家承担,终端售价不涨,“先把规模做大,再谈生态分成”。换句话说,先用“加量不加价”卷死对手,再靠增值服务(个性化语音包、高级场景订阅)把钱赚回来。对于中小品牌,这却是噩耗——自研大模型没人才,调用第三方又要钱,家电AI的“门票”瞬间变贵。可以预想,未来两年,扫地机行业将出现“有模型”和“没模型”两大阵营,中间隔着一条用户体验鸿沟,价格战也会从“硬件毛利”打到“AI调用量”。

接入通义千问,短期是让扫地机更聪明,长期是抢占“家庭数据入口”。当机器能识别袜子、电线、宠物便便,理论上也能识别“孩子是不是哭了”“老人有没有跌倒”,只是算法授权和隐私红线需要一步步行规。科沃斯与阿里云的野心,显然不止于清洁——而是以扫地机为“移动摄像头”,构建家庭场景大模型,未来嫁接天气、日历、健康数据,让机器人成为“会走路的家居管家”。那时,扫地只是“基础功能”,交互、安防、陪伴才是订阅制盈利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