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下线的第100万台车 成为国内第二家破百万的新势力

9月25日,零跑汽车在金华智能制造基地敲下第100万台整车,一辆白色的C10。没有盛大的烟花,也没有“遥遥领先”的口号,只有一条简洁的横幅:“感谢每一位用户的信任”。在国内新势力赛道里,100万算不上天花板,却把零跑送进“第二家破百万”的窄门。更重要的是,它用均价不到15万元的产品完成这场冲刺,证明“不堆高配、不烧营销”也能摸到规模经济的门槛。此刻,大家才意识到那个曾经被称为“小透明”的零跑,已经把“性价比”写进了百万家庭的生活清单。

技术自研——“全域自研”不是口号,是成本屠刀

零跑把“电池、电机、电控、智能座舱”全部塞进自研篮子,甚至造出自己的电驱、车灯和保险杠。看似笨拙,却让单车BOM成本比同行低8%-12%。C11用一颗8155芯片同时驱动座舱和智驾,被业内戏称“一颗芯片打两份工”,却省下数百元硬件冗余。百万销量背后,是百万次“能省则省”的工程师计算。

产品梯次——“半价理想”切中刚需

T03主打5万元代步,C11用增程+大五座切入15万元红海,C10再把800V高压拉到20万元以内。每一档价格,都精准踩在“够用党”的甜点位:续航够用、空间够用、智能够用。没有激光雷达、没有零重力座椅,却给了“冰箱彩电大沙发”的平替体验。零跑相信:大部分消费者要的是“负担得起的升级”,而不是“买得起的最贵”。

渠道轻资产——“直营+经销商”混合打法

一线城市做直营,树立品牌;三四线交给经销商,快速下沉。展厅开在旧百货、超市旁,装修费仅为蔚来1/3,却把试驾开到用户家门口。低成本渠道+低价格产品,形成“飞轮效应”:越卖越多,越多越省,终于省出第100万台。

硬币总有两面。低价的背面是“低毛利”——零跑整车毛利率长期徘徊在5%以下,远低于行业平均15%。规模扩大,并不能立刻摊薄研发成本,因为“全域自研”需要持续烧钱。800V、激光雷达、高阶智驾,对手已卷到20万以内,零跑的“够用”标签随时可能被“超值”替代。更现实的是品牌天花板:当用户想换一辆“更有面子”的车,零跑能否提供“情绪价值”升级?如果百万之后仍是“性价比”单曲循环,老用户升级时可能转投他营,品牌将陷入“低价虹吸”死胡同。

此外,百万销量也带来“质量放大器”效应:早期T03曾被投诉“电池衰减快”“车门异响”,随着保有量激增,任何小毛病都会在社交平台被指数级放大。零跑需要证明:不仅能造出便宜车,还能造出“耐用便宜车”。否则,规模越大,口碑越脆。

100万台,对“堆料派”是里程碑,对“平民派”是成人礼——它意味着供应链、质量体系、售后网络都必须像成年人一样对自己负责。零跑接下来的课题,不是再省下一颗螺丝,而是让“够用”升级为“够用且耐用”,让“性价比”长出“品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