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元机器人辟谣计划明年在香港上市,称为不实消息
- 科技快讯
- 4小时前
- 8热度
“明年赴港,估值60 亿美元,三家顶级投行已就位。”消息刚冒头,智元机器人一句“不实”把故事按回水底。没有模棱两可的“不予置评”,也没有资本圈惯用的“以公告为准”,干脆利落地否认,反倒让围观群众更兴奋:到底是真没戏,还是怕提前剧透?在机器人赛道滚烫的 2025 年,一次“被上市”传闻,折射出的早已不是单家公司的心情,而是整个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越来越危险的“饥饿游戏”。
先别骂媒体,估值模型先失控
把时钟拨回半年前,同处人形赛道的宇树科技完成 10 亿元 B 轮,P/S 高达 45 倍;优必选港股挂牌后最高市值冲破 400 亿港元,收入却只有 12 亿——市销率 30 倍以上成为“新常态”。在这种比价氛围里,智元被传 60 亿美元并不算离谱:按 2025 年预计 3 亿美元收入计,P/S 约 20 倍,反倒“谦虚”。问题在于,机器人公司仍处“交学费”阶段,收入大多来自政府项目或品牌 Demo,重复订单比例低,用消费级公司的“市销率”硬套,就像拿茅台 PE 去给酿酒小作坊定价,媒体只是按惯例“填格子”,真正失控的是估值锚本身。
美元基金“退出焦虑症”进入晚期
2021-2023 年高峰期,智元连拿四轮美元融资,股东名单里红杉、高瓴、线性一票知名基金在列。按 6+2 的基金周期,2025 年正是“退出窗口”——人民币 LP 开始算账,美元 LP 更急着回款。港股市场流动性虽差,却是当下唯一对亏损科技故事“还愿意听”的交易所;若再拖两年,人形赛道可能从“新贵”变“旧闻”。于是投行、基金、媒体三方默契地“先放风、探口风”,万一市场反应热烈,公司半推半就顺水推舟;若遇冷,一句“不实”全当没发生。智元这次否认,大概率是真没启动,但也顺带帮资本完成了一次免费的“路演压力测试”。
港交所“改规则”,机器人成新筹码
港交所 2024 年底放宽特专科技公司门槛:已商业化公司营收门槛从 2.5 亿港元降至 1 亿港元,同时对“未商业化”企业开放第五套标准。政策一出,机器人、量子计算、氢能三大赛道瞬间被贴上“港股绿卡”。投行需要新筹码填补 PIPE 仓位,港交所需要新故事对冲中概回流低迷,双方一拍即合。智元作为“国产人形第一梯队”,天然是投行眼中的“好标的”:技术叙事够宏大、政府订单够安全、创始人背景够明星。于是出现戏剧性一幕:公司还在实验室调伺服电机,资本市场已提前把“发行价”算到小数点后两位。
智元自己,其实也在“等子弹飞”
人形机器人真正的商业化拐点还没到来。按智元内部 roadmap,2026 年才能将单台 BOM 成本压到 20 万元以内,而只有跌破 15 万元,才能触发制造业大规模采购。换句说话,公司需要再烧 18 个月钱,才能从“Demo 公司”变成“产品公司”。此刻若匆忙上市,既要披露核心供应链成本,又要面对季度财报拷问,对研发节奏反而是掣肘。更关键的是,港股流动性两极分化:头部公司日均成交 1 亿美元,腰部只有 500 万。智元若不能确保 50 亿美元以上稳定市值,随时可能沦为“仙股”。与其冒险跑步,不如先让子弹飞一会儿,把订单、成本、场景跑顺,再选一个更体面的时间敲钟。
智元否认上市,却意外揭开了一个更大的真相:当一级市场没钱、二级市场没故事,机器人就成了双方“对赌”的救命稻草。但资本可以今天爱你,明天爱别人;只有能把机器人真正做到工厂里、仓库里、家庭里的人,才配在 60 亿还是 30 亿之间做选择题。对智元们来说,与其忙着辟谣,不如让下一批订单自己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