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OpenAI“举牌”AMD,AI算力江湖进入合纵连横时代

英伟达刚把H200捧成“算力茅台”,OpenAI就转身给AMD递上了一份1吉瓦的大单,顺手把1.6亿股股票认购权揣进兜里。消息落地,AMD周涨幅24%,市值一夜长出两个“寒武纪”。这不是普通的供应链换角,而是一次被明码标价的“反水”,ChatGPT的教父亲手为“英伟达独尊”的叙事撕开裂缝,也宣告AI基础设施从“单极”走向“多极”。GPU的战争,终于从性能参数升级到了资本棋局。

1吉瓦背后:OpenAI的“电费焦虑”

外界只看到1.6亿股期权,却忽略了OpenAI真正的痛点:电费。训练GPT-5所需算力预计是GPT-4的10倍,按0.06美元/度电估算,一万张H100跑一年光电费就要2300万美元。OpenAI每年收入翻倍,却追不上算力成本的三级跳,必须寻找“第二供应商”把议价权从黄仁勋手里夺回来。AMD MI300X纸面算力比H100高20%,报价低15%,更关键的是,苏姿丰愿意把部分芯片按照“成本+固定毛利”直供,等于把GPU当水电煤来卖。1吉瓦的订单,OpenAI拿到的是“批发电”,AMD拿到的是“入场券”,各取所需。

股权绑定:把乙方变成“合伙人”

传统服务器芯片买卖,一手交钱一手交货;AI时代,买方要的是“终身折扣”,卖方要的是“估值杠杆”。OpenAI拿1.6亿股认购权,相当于把AMD未来的上涨空间提前折现成自己的“算力折扣券”。一旦AMD借AI东风继续高歌,OpenAI行权后浮盈可轻松覆盖数年的芯片采购成本;若AMD掉链子,OpenAI也只需拍拍肩膀说“抱歉,不买了”。进可攻退可守,比单纯砍价高明得多。对AMD而言,绑定当今最炙手可大的模型厂商,等于把“MI系列是否堪用”这一终极命题,交给最严苛的考官背书,比任何PPT路演都管用。

英伟达不会输,但“躺赢”结束了

市场喜欢用“零和”眼光解读:AMD涨了,英伟达就得跌。其实CUDA生态仍像一条深水护城河,短期内无人可填。不过,OpenAI此举释放出一个信号:哪怕只有10%的算力被分流,也足以让英伟达的超级定价权出现裂缝。更值得注意的是,微软在同一周宣布Azure ND MI300x v5 系列虚拟机公开预览——云巨头们正在用“订单”投票,把鸡蛋分篮子。英伟达依旧是最好的GPU,却不再是唯一的GPU。当客户从“求着买”变成“挑着买”,黄仁勋的PPT里或许要多留一页:如何防守毛利率。

国内产业链:意外收获“AMD红利”

AMD GPU一向比英伟达更开放IP,海光、景嘉微等国产厂商早在MI100时代就拿到模块授权。此次MI300X放量,AMD为压缩交付周期,把部分封装与测试订单转给通富微电、长电科技,国产供应链间接吃到“外溢效应”。更重要的是,OpenAI的验证数据会反哺ROCm软件栈,国产厂商可“借梯上楼”,缩短与CUDA的生态差距。过去我们说“替代英伟达”像喊口号,如今AMD先劈开一条缝,国内厂商终于能摸着石头过河。

下一步:AI芯片进入“合纵连横”时代

单一芯片打天下的故事越来越难讲。未来三年,我们会看到更多“股权+订单”的交叉持股:模型公司入股芯片厂,云厂商绑定晶圆代工厂,甚至车企也插一脚——谁都明白,算力即权力。OpenAI与AMD的联姻只是第一块多米诺骨牌,接下来或出现“英伟达+谷歌”“英特尔+Stability”的反制组合。GPU赛道从性能竞赛升级为资本、生态、场景三维博弈,最终受益的,或许是那些被高价卡脖子的下游玩家。

英伟达曾把GPU做成AI时代的石油,如今OpenAI亲手给石油输出国添了个新成员。1吉瓦的电流、1.6亿股的期权,看似只是财务报表上的两行数字,却标志着AI基础设施从“单极”走向“多极”。当模型巨头开始用资本投票,芯片战争才真正进入下半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