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 卢伟冰晒出小米商城为这次小米17系列准备的定制实体勋章
- 科技快讯
- 17小时前
- 8热度
卢伟冰在微博晒出小米17系列定制实体勋章:航空铝材质,CNC雕刻,限量10000份,不公开售卖,仅供首批预定用户。评论区罕见地没有出现“跑分呢?价格呢?”——所有人都在问:怎么才能拥有它?一块直径不足5厘米的金属片,为何让见惯大风大浪的“机圈”瞬间“失语”?答案藏在“稀缺”与“仪式感”这两个久违的词里。
材质——航空铝的“冷触感”
选用与手机中框同源的航空铝,先压铸、再CNC精雕,表面喷400目陶瓷砂,最后做阳极氧化。金属冷光与陶瓷温润形成“温差触感”,拿在手里像握着一块“微型手机骨骼”。同质感带来的“血缘暗示”,让勋章与手机产生“暗线联动”——拥有它,等于拥有“小米17的金属灵魂”。
设计——“17”不是数字,是符号
正面浮雕“17”与小米LOGO,侧面留一条“光极”亮边,灵感来自手机Deco的“悬浮云阶”。背面刻有限量编号与激光二维码,扫码可跳转“小米17收藏家”页面,生成专属电子证书。设计团队把“参数”翻译成“符号”:不需要跑分,光凭轮廓就能被一眼认出,完成“品牌即图案”的进化。
稀缺——“一万份”的心理学
10000份,是小米反复测算的“甜蜜点”:太少容易“黄牛化”,太多则失去“珍藏感”。仅随首批预定赠送,意味着“早鸟”身份被实体化——晚一天,你与“收藏家”头衔失之交臂。稀缺产生故事:有人因多睡半小时错过首批,有人连夜蹲点只为“编号00017”。金属本身不值钱,背后的故事才值钱。
价值锚点——“不售卖”的副作用
不公开售卖,让勋章失去“市场定价”,却也避开“破发”风险。二手平台已出现千元求购帖,但小米官方保持“零干预”,既维护“赠予”纯粹性,又避免“炒作”反噬。卢伟冰在微博只回一句:“希望它留在真正喜欢小米17的人手里。”一句话,把定价权交给情感,而非供需曲线。
机圈仪式感——“参数”之外的新赛道
手机行业卷完像素、卷快充,终于卷到“情绪价值”。勋章的出现,为“冷冰冰的跑分”加入“有温度的故事”,也为品牌提供“溢价空间”:同样售价,多一枚金属片,就让用户觉得“值”。当硬件同质化,情感成为唯一差异化——小米17用一块金属,为行业打了个样:仪式感,也可以参数化。
收藏门槛——“金属片”不是“护身符”
值得警惕的是“盲目囤货”。金属片无法像黄金一样保值,故事一旦降温,价格将迅速回落。小米也设“防火墙”:电子证书绑定小米账号,转赠即失效,最大限度遏制黄牛。意在提醒:收藏的意义是“记忆”,不是“期货”。
对于小米,10000份金属片是一次“品牌温度”实验:把“性价比”标签撕下一角,露出“情感制造”的肌肉。对于用户,它是一张“参与证书”,我见证了小米17的出生,也见证品牌从“堆料”到“走心”的转弯。它是一段“数字人生”的实体注脚,也是机圈罕见的“情绪像素”。在硬件快速迭代的洪流里,能留下一块不会OTA的金属,本身就是一种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