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首席运营官Akash 演讲指出 人形机器人可被视作“站立起来的汽车”
- 科技快讯
- 1天前
- 8热度
9月25日,骁龙峰会中国站上,高通COO兼CFO Akash Palkhiwala甩出一句“人形机器人就是站立起来的汽车,就像变形金刚一样”。现场先是一片轻笑,随后是细思极恐的沉默——当汽车真的“起立”,油箱变电池、车轮变关节、座舱变胸腔,我们面对的,还是那辆熟悉的代步工具吗?
算力底牌——“座舱芯片”直接塞进胸腔
高通把车载骁龙Ride平台拆下来,重新封装成“RB1/RB2”机器人SoC:NPU负责视觉导航,GPU渲染情绪表情,CPU调度200+关节。汽车时代算力只负责“跑”,机器人时代还要负责“跳”“抓”“笑”,芯片从“驾驶脑”升级为“多任务脑”。一颗芯片,同时记住地形、规划步态、识别表情,相当于把自动驾驶的“高精度地图”搬进机器人的小脑和大脑。
数据底牌——“车轮滚过的路”变成“脚掌走过的路”
Ride平台已在全球跑过数亿公里,每一帧路面、每一个障碍物、每一次急刹,都沉淀为“边缘数据湖”。如今把这份“路况记忆”转化为“步态经验”:机器人走出电梯,会自动减速——它“记得”汽车进地库要减速;遇到人群,会侧身让行——它“见过”车辆避让行人。汽车用四个轮子丈量世界,机器人用两条腿“复现”世界,数据成为共同的“变形密码”。
供应链底牌——“四个轮子”的熟人,变“两条胳膊”的朋友
车载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传感器,原本为ACC(自适应巡航)服务,现在直接装进机械臂,成为“手眼协同”的感知层;车载以太网、域控制器,拆下来就是机器人“脊柱神经”。高通不需要重建供应链,只需把“车规级”降价成“机规级”,就能把汽车安全标准搬进机器人关节。变形金刚的动画里,汽车人靠“火种源”变形;现实里,靠的是“供应链复用”。
功耗陷阱——“胸腔里的油老虎”
机器人负重10公斤、持续行走8小时,功耗高达800瓦,相当于一台家用电烤箱。把“汽车电池”塞进胸腔,重量与散热立刻爆表;把功耗降到200瓦,又面临算力缩水。高通必须解决“能效比”死结,否则机器人每走两步就得找充电桩,变成“移动电暖器”。
安全陷阱——“车规”不等于“人规”
汽车碰撞有A柱、气囊、溃缩区;机器人跌倒,直接是“铁皮砸人”。高通沿用“功能安全ISO 26262”标准,却无法覆盖“关节夹击”“电池起火”等新风险。行业急需“人形机器人安全国标”,否则首起“机器人踩踏”事件,足以让整个赛道“熔断”。
伦理陷阱——“站立的汽车”也会“站立的歧视”
当机器人记住你的脸、步态、情绪,数据比汽车更私密:它知道你几点出门、多久回家、甚至今天心情如何。若被商家用于“精准推销”,或被人为植入“偏好算法”,机器人可能变成“会走路的信息黄牛”。高通需要把“隐私计算”写进芯片,而不是留给事后补丁。
高通的“变形记”背后,是一场“算力外溢”战略:当手机芯片触及天花板,汽车芯片成为增量;当汽车芯片也见顶,机器人芯片就是“下一块油田”。把“座舱算力”平移到“胸腔算力”,把“路况数据”升级为“步态数据”,把“车规供应链”复用到“机规供应链”,边际成本被一削再削。变形金刚的童话,本质是“技术复用”的商业现实:谁拥有通用算力平台,谁就拥有“变形”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