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觅内部信息曝光:将开拓小行星探索采矿业务 对标SpaceX功能

“下一把革命性机会,不在客厅,而在太空。” 追觅CEO俞浩在最新内部信中一句话,把员工从地板吸到星际。消息一出,全网愣神:昨天还在卷高速马达,今天就要对标SpaceX去小行星采矿?有人调侃“戴森听了沉默,马斯克听了点赞”,也有人认真追问:一家做扫地机器人的公司,凭什么把愿景写进行星尘埃?答案藏在俞浩的另一句“技术外延”:高速数字马达、智能感知、流体力学,这些让追觅横扫吸尘圈的底层能力,恰恰是太空采矿最缺的“地面替身”。

“10万转马达”给陨石“洗牙”

小行星表面附着几厘米厚的风化层,传统钻头易磨损、易过热。追觅把高速马达缩到拳头大,转速拉到15万转/分,配合负压吸附,像给石头做“喷砂洁牙”——磨掉表层,吸走颗粒,矿石不碎、设备不热,还把扬尘回收进样本舱。地面实验室已模拟M型(金属)陨石,镍铁回收率提升37%,电机能耗降一半。吸尘器变“太空洗牙器”,听起来离谱,却暗合NASA“非接触式采样”路线。

“扫地导航”给采矿车“开天眼”

追觅扫地机最拿手的是“双眼视觉+激光融合”避障,放到太空,就是“低重力漂移导航”。小行星重力仅为地球万分之一,车轮易打滑,传统里程计失效。追觅把VSLAM算法改成“星图特征点”定位:采矿车每走一米,拍摄背景恒星,与星历比对,误差小于0.5米,实现“无GPS巡航”。样机已在冰岛黑沙漠通过测试,沙尘、砾石、陡崖,一样没掉坑里。

“家电供应链”给太空“砍一刀”

太空级器件贵得离谱,追觅却用消费电子供应链“降维打击”:碳纤维外壳由笔记本代工厂热压,电机磁钢与无叶风扇同线,视觉模组复用手机产业链,单台采矿车成本压到2000万美元,仅为行业同级1/3。俞浩在内部信直言:“把太空硬件做成家电价格,才是中国制造的终极浪漫。”

法规真空——“采矿执照”谁发

《外层空间条约》规定“天体不得被据为己有”,但未明确“采矿权”。追觅若把小行星样本运回地球,是科研?是商业?还是“太空倒矿”?法律空白或成最大黑天鹅。公司已组建国际法务组,准备“一案一议”模式,与联合国和平利用外空委员会提前沟通,避免“货回来了,人进不去”的尴尬。

资本耐力——“十年不赚钱”谁陪跑

太空采矿投资周期以十年计,A轮股东是否愿意“长坡厚雪”?追觅给出“三步变现”:先卖“太空技术降级”产品(高真空马达、无尘电机),再卖“小行星数据服务”(光谱分析、轨道数据库),最后才卖“太空矿产”。用地面利润输血太空梦想,像极了马斯克用特斯拉养火箭。资本是否买账,要看第一步降级产品能否打开新市场。

“把太空当地球”是否太傲慢

小行星亦有其“生态”——微重力尘埃、原始有机质,人类活动或污染“太阳系化石”。国际学界呼吁“不可接触原则”。追觅回应:采矿前先做“非接触普查”,用负压吸附代替机械挖掘,最大限度保留天体原始状态。把“吸尘器思维”升级为“采样器思维”,或许是破解伦理争议的关键。

追觅的疯狂计划,给家电行业上了最后一课:别把“高端马达”只当成扫地工具。高速电机、流体力学、视觉导航,这些在地面积累的“微观能力”,一旦外放到太空,就是“宏观机会”。小行星采矿或许十年内无法盈利,但把马达卖给太空客户、把导航算法卖给欧空局,足以让公司打开第二增长曲线。更深远的是心理暗示,中国制造不仅能做“性价比”,也能做“想象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