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6G计费项目获3GPP批准 全球6G标准化进程迎来关键进展
- 科技快讯
- 1天前
- 12热度
9月23日,3GPP第109次全会在葡萄牙里斯本散会,一张看似枯燥的立项书火速传回北京,“6G系统计费研究”项目正式落锤,中国电信研究院名字后面跟着醒目的“Reporteur(牵头人)”。这是全球6G标准化队列里,第一个把“怎么收钱”写进日程的提案。可别小看这份“账本”,谁掌握计费模型,谁就握住未来十年的“定价权”。从1G到5G,我们习惯了先修路再收费;6G一上来就把收费站图纸画好,这意味着游戏规则正在提前内卷。
如果把6G比作一座未来商城,AI、通感、空天地一体就是里面最靓的三家店,但商城老板最头疼的不是装修,而是怎么向顾客开单:AI算力按次数收,还是按Token收?无人机送货按里程、按重量,还是按风险等级浮动?更麻烦的是,用户可能一边开着元宇宙会议,一边调用卫星链路,同时让AI渲染高清替身,三张账单合并成一张,还要秒级出账,传统“流量+时长”模式瞬间失灵。中国电信研究院在立项书里写得很直白,6G计费要回答“谁用了什么、用在哪、用多少、值几多”四个维度,并给出“跨网络、跨服务、跨资源”的统一结算语言。
3GPP立项规则简单粗暴:得票数多者胜出。中国电信团队带着方案跑了欧洲、日韩三轮路演,核心卖点只有八个字,“兼容、开放、可落地”。兼容指新模型不推翻现有5G计费接口,运营商升级不心疼;开放,意味着预留AI动态定价接口,让虚拟运营商也能插进来分蛋糕;可落地,则是一把辛酸泪:团队把实验室里的6G原型机拆成127个计费节点,用现行5G计费系统跑了一遍,仅增加3%的信令开销,当场把担心“网络爆炸”的欧洲代表说服。于是投票当天,29票赞成、2票弃权,中国方案轻松过线。
不妨脑补一下2030年的早晨,你戴上XR眼镜, AI助手帮你订了去上海的“空中出租车”,航线经过低空走廊,需调用城市基站、卫星导航和实时气象算法。过去,这三份服务得分别给运营商、云平台、气象公司交钱;未来,6G计费系统会把费用打成一张“微账单”,按毫秒级切片统一结算,甚至根据你当月“碳积分”自动打折。运营商借此跳出“流量价格战”,设备商也能按“服务调用次数”分成,整条产业链终于摆脱“薄如刀片”的毛利。牵头的中国电信研究院说得更直白:“我们要让网络像信用卡一样,刷一下就有利息。”
理想很性感,现实却一地鸡毛。首要难题是“价值量纲”怎么定?AI渲染一帧8K画面,和无人机送一杯咖啡,谁的单位更“值钱”?如果按耗电量结算,AI直呼亏本;按社会价值,又陷入伦理漩涡。其次是隐私:跨平台计费意味着用户的轨迹、偏好、支付习惯要被多方“共享”,欧盟GDPR、中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双重夹击,一旦泄露,罚单比电费还贵。更棘手的是国际结算:6G时代空天地一体,卫星过国境像过马路,A国运营商如何向B国卫星公司实时分账?汇率、税率、数据主权,每一个词都能让财务秃头。
所以,当媒体欢呼中国“拿下6G计费首发权”时,不妨把视角拉远:我们抢到的不是一份荣耀,而是一张尚未填数字的空白发票。能把什么服务写进栏目、把什么价格标在后面,将决定十年后全球6G产业的利润分配表。从5G的“修路”到6G的“立账”,中国通信人第一次把战场从基站搬进了账本,这一步,比再发十篇SCI更惊险,也更值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