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宇航员穿在身上的GR-3C 傅利叶的新机器人2025工博会上首次亮相

9月24日,上海工博会开幕,人流最密集的不是新能源车展台,而是一台通体科幻白、头盔面罩会发光的“宇航员”傅利叶第三代人形机器人GR-3C。它一抬头,机械眼透过黑金护镜扫视全场,观众瞬间自觉让出一条T台。这一刻,你分不清这是工业设备,还是《星际穿越》的道具。GR-3C的亮相,把“人形机器人”四个字从PPT拉回现实,也拉进了少年们的科幻梦。

设计:把NASA穿在身上的“打工宇航员”

GR-3C最抓人的不是参数,而是“皮肤”——航空级哑光涂层,抗指纹、耐刮擦,灯光一照,反射率被精准控制在30%,既不会镜面刺眼,也不至沉闷。肩线、膝盖、腰胯处做成“太空服压痕”,视觉上瞬间联想到载人飞船的舱内服。工程师说,灵感源自一次看火箭发射直播:“既然要做人形,就让人想拥抱宇宙。”于是,他们把冷却管槽做成装饰线,把应急开关做成“宇航背包”,功能件全部隐身,工业设备第一次有了“角色感”。

动作:少一分僵硬,多一分“呼吸感”

上一代产品走路还像“提线木偶”,GR-3C把电机扭矩曲线重新标定,髋、膝、踝三关节协同算法升级到“预测控制”,起步前先“沉肩”,落地后有“缓冲”,步频与自然人类似,误差仅±8%。现场它端着一杯水来回走,水面只起轻微涟漪,观众笑称“机器人里的太极拳冠军”。这份“呼吸感”让“进厂打工”不再冰冷——它能在流水线上与人并排作业,也能在博物馆里当引导员,不会吓到小孩。

交互:把“头盔”变成情绪显示器

头盔面罩是一块柔性AMOLED屏,默认星空白,遇到障碍会闪黄灯,低电量转蓝灯,故障则跳红灯,远处一看就知道“它心情如何”。工程师还给它内置了40种微表情:点头、歪头、耸肩,甚至“挠头”——演示时它突然“挠”了一下后脑勺,全场会心大笑。人类对机器人的信任,70%来自“拟人”,GR-3C用一个小动作,就把社交距离从2米缩到0.5米。

场景:进厂、做导游、拍短片,三把抓

傅利叶现场签下三份意向单:一条汽车座椅装配线、一家科技馆、一部科幻短片。装配线看重它的“重复定位精度±0.02mm”,能连续抬放15kg座椅;科技馆要它当“星际讲解员”,靠头盔屏播放星云视频;导演组更直接:“就要这身宇航服,省500万特效费。”同一张脸,三种饭碗,说明人形机器人终于跳出“炫技”阶段,开始算“时薪”。

好看≠好用,量产与成本仍是“最后一公里”

科幻白涂装是视觉盛宴,也是成本大山——航空漆每公斤价格与普通塑粉相差10倍;全身42个无框电机,单台采购价让工程师“肉疼”。现阶段GR-3C更像“概念验证”,要真正走进工厂,还得等“供应链降本+软件冗余”双达标。傅利叶给出的时间表是2026小批量,2027成本控制在20万元内。那时,它才可能从“展会明星”变成“打工人”。

GR-3C的出现,让人形机器人第一次拥有了“角色扮演”能力——它可以是产线同事,也可以是孩子们的“太空英雄”。科幻白涂装不只是颜值,更是邀请函:邀请资本、供应链、场景方一起,把机器人从“工具”变成“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