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阿里云栖大会上 阿里巴巴正式宣布与英伟达开展Physical AI 合作
- 科技快讯
- 12小时前
- 3热度
阿里巴巴宣布与英伟达开展 Physical AI 合作,Physical AI,直译“物理人工智能”,听起来像又把旧概念装进新瓶子。可这一次,双方把“瓶子”也换成了实体:从数据合成、模型训练,到环境仿真、强化学习,再到最后的模型验证,整条链路不再满足于“云端跑分”,而是逼着 AI 去磕物理世界的硬核。简单说,算法不仅要看得懂图片,还要搬得动箱子、开得了卡车、应付得了真实世界的摩擦、重力、风和雨。
先把“虚”做成“实”——数据不再是美图,而是“带重力”的素材
今天的人工智能,99%时间在“P图”:把猫换成狗、把白天换成夜晚。Physical AI 的第一步,就是给数据加上重力、惯性和碰撞体积。阿里与英伟达的合作里,数据合成环节用上 Omniverse 的 RTX 实时光追,合成一张“仓库图”不再只是背景板,而是带有摩擦系数、重心坐标的 3D 场景。说得通俗点,以前的 AI 看到的是一个“平面世界”,现在它面对的是“可以绊脚的地球”。这一步,决定了算法从“识别”走向“操作”。
再把“实”搬进“虚”——仿真环境成为“无限试错场”
真实世界试错成本极高:自动驾驶撞一次就是百万损失,机器人摔一跤可能废掉一条机械臂。合作双方的做法是:把真实物理定律搬进仿真器,让 AI 先在游戏里“死个几百次”。英伟达的 Isaac Sim 提供重力、风力、甚至不同地面粗糙度,阿里在此之上开放电商物流、仓储分拣等场景数据。于是,一台虚拟机械臂可以在 24 小时内完成现实里需要 6 个月的“抓取-摆放-跌落”训练。时间是仿真最大的筹码,也是 Physical AI 最性感的部分。
把“难”变成“商品”——模型验证不再只是“论文附表”
高校里的 AI 论文,验证环节往往几张图表就结束; Physical AI 却要真刀真枪上产线。合作双方设立了一条“混合验证流水线”:仿真通过的模型,先放进无锡的菜鸟无人仓跑一晚,再搬到安吉物流的真实重卡上跑一圈,最后回到云端做版本回传。模型表现全程记录在区块链,防止“实验室冠军、现场哑巴”。这一步,是把学术指标翻译成商业 KPI:拣货成功率、卡车节油比、故障停机时长,每一项都能折算成“真金白银”。当验证结果直接挂钩采购单,算法工程师就得在键盘里“磕”出物理定律。
把“贵”打成“便宜”——训练成本不再“烧卡”到心惊
Physical AI 的绊脚石,除了“难”,还有“贵”。一颗 RTX 4090 跑 Isaac Sim,一小时电费就得上百元;上千万次强化学习,烧卡成本轻松过百万。合作方案里,阿里把自研的“神龙”架构与英伟达 GPU 直通,训练任务可以“冷热分层”:高并发物理碰撞走本地卡,低并发回传云端,整体成本砍掉 40%。通俗讲,让“烧卡”变成“烤红薯”——热一圈,焖一圈,香味一样,炭火省一半。只有当成本降到“工厂能接受”,Physical AI 才不是巨头秀肌肉,而是中小企业也能点得起的“家常菜”。
把“远景”变成“近景”——谁先落地,谁就先定义赛道
Physical AI 的最大风险,是“概念太宏大,落地太遥远”。阿里与英伟达给出的时间表很现实:一年内,菜鸟无人仓先跑通“重力学”拣货模型;两年内,接入 10 条高速干线物流,实现重卡节油 8%;三年内,把训练平台开放给 100 家硬件厂商。目标拆解到“年”,颗粒度细到“场景”,避免了“愿景一箩筐,落地 nowhere”的尴尬。谁先让物理世界尝到算法甜头,谁就拥有定义赛道的权力。毕竟,标准都是“用”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
Physical AI 不是又一个“风口名词”,而是 AI 与实体世界之间的“最后 1 厘米”。阿里负责场景、数据、商业闭环,英伟达负责算力、工具链、物理引擎,双方各取所长,试图把这 1 厘米变成“可以量产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