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称造车成功都是被巨大挑战逼出来的 打破了众人认为小米造车很顺利的看法

“顺利”两个字,最近像狗皮膏药一样贴在小米汽车身上,SU7交付破万、YU7谍照刷屏、世界500强榜单继续有名。可9月23日,雷军却在微博泼了一盆冷水,称“每一步都是被巨大的挑战逼出来的”。他甚至把9月25日定成“吐槽大会”,准备直播聊伤疤。顺流而下的是舆论,逆流而上的是人才、资金、时间三条暗流。把镜头拉回到2020年那个疫情封控的春节,就能明白:哪有什么天选之子,不过是在悬崖边上被逼着长出翅膀。

2020生死年:手机卖不动,才想起四个轮子

2020年Q2,小米国内手机出货量跌出前三,库存一度高达54天。董事会连夜开电话会,有人提出“要不搞IoT车机”,雷军却反问:“为什么不是我们整车?”这句话成了后来的导火索。于是有了85场拜访、200张陌生名片、4次管理层撕会——最激烈的一次,王翔把笔摔在桌上:“我们连减震器是什么都不知道!”雷军的回答很粗暴:“那就去偷师!”当年10月,小米悄悄注册“米车”商标,同时把智能工厂二期土地预留出整车焊装空间。手机缺芯的绝境,逼出了一个“不务正业”的Plan B。

2021劝退年:100亿美元门票,掏还是不掏

宣布造车前夜,内部测算的“门票钱”是100亿美金,相当于小米十年净利润。雷军把高管拉到香山闭门会,做了一次“心理极限测试”:如果小米明天破产,你们愿不愿意把最后一笔钱砸在车里?现场沉默三分钟,只有卢伟冰举手:“干,不然回去也是等死。”于是2021年3月30日,雷军在发布会上哽咽说出“最后一次创业”。那天小米股价盘中暴跌-4.6%,散户用真金白银投票“不看好”。

2022踩坑年:资质、工厂、供应链,一个都不能少

资质卡得最狠。小米最初想走“代工轻资产”,找遍长安、广汽、北汽,得到的回复几乎复制粘贴:“月产能低于5万辆不接。”雷军这才明白,汽车圈没有富士康。于是咬牙砸60亿收购亦庄旧厂房,自建工厂。焊装车间封顶那天,北京零下15℃,雷军带着安全帽在工地守了一夜,只为确认“四门两盖”缝隙能不能压到1毫米。供应链更残酷,全球缺芯让车载MCU价格翻7倍,李斌打电话来“善意提醒”:“别家能月交付1万算我输。”雷军干脆把手机部的采购老大调到汽车部,“死磕”本土替代,最终把英飞凌的MCU换成国产芯,成本降40%。

2023舆论年:谍照泄密、价格竞猜

SU7伪装车第一次上路,就被网友拍到“趴窝”照片,黑稿标题相当扎眼:《小米汽车高速冒烟》。雷军连夜让团队放出完整行车记录仪,证明是胎压报警误触,才避免一次“出师未捷”。定价更是煎熬:内部测算成本28.9万,卖35万毛利才8%,而同行Model 3已降到25万。雷军在定价会拍了桌子:“那就按成本定价,用互联网思路做后向收费!”于是有了著名的“车价+选装+软件订阅”三段式,把高阶智驾拆成月付199元,发布会后股价反而大涨11%。

SU7上市当天,订单8万辆,服务器一度崩溃。真正的考验是产能:小米工厂设计节拍每小时40台,要月交付1万必须拧到55台。雷军把手机部制造总监调来当“厂长”,用做手机的Takt Time思维拆汽车工位:原本30秒的轮胎拧紧拆成两段,机器人同步作业,节拍硬生生提到53台。工人私下吐槽:“雷总把汽车当大号手机拧螺丝。”但数字不会说谎,8月第4周,SU7单周交付突破3500辆,首次追上特斯拉Model 3的同期速度。所以,别再羡慕小米造车“顺风顺水”。雷军嘴里的“顺利”,是把手机业务的利润全部押注,是把个人声誉放进舆论绞肉机,是把一个个不可能拆成1680个待办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