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再次延长TikTok禁令执行时间,外交部林剑对此进行回应

“TikTok禁令”这条旧闻,像一部美剧,每逢换季必上新。特朗普再次签署延期,把“大限”挪到12月16日。华盛顿的算盘声尚未落地,北京的外交蓝厅已回应:元首外交不可替代,但细节无可奉告。一句“无可奉告”,不是搪塞,而是把舞台灯重新打向两国关系的深水区:禁令的尽头,究竟是商业逻辑,还是大国博弈?

从2020年“72小时出售”到如今的“第五次延期”,TikTok仿佛被按进循环播放:总统挥笔、媒体鼓噪、法院受理、再延期。每一次宽限,表面是“给谈判留时间”,实质是给政治留空间——12月16日,恰好是选举人团投票后的敏感窗口。特朗普需要向保守派展示“对华强硬”,却不愿在选战尾声承担“封禁18亿用户应用”的舆论反噬。延期,是标准的“两边不得罪”戏码:对鹰派,是“刀未收鞘”;对商界,是“门未关死”。

把镜头拉远,TikTok踩的是三根钢丝:商业上,出售股权意味着估值缩水、广告商观望;法律上,哥伦比亚特区巡回法院尚未宣判,违宪争议悬而未决;地缘上,算法、数据、内容审核皆被贴上“国家安全”标签。华盛顿的逻辑简单粗暴:谁掌握算法,谁就掌握舆论。于是,一纸禁令,把企业命运绑上大国竞争的战车。延期,看似松一口气,实则是让钢丝绳再晃三晃——谈判桌越摇,华盛顿的筹码越多。

面对法新社的追问,林剑给出两句回应:元首外交不可替代,TikTok情况请询主管部门。前者,把中美关系的“总钥匙”高高举起;后者,把具体争端轻轻放下。留白,是北京的老到:不让步、不升级、不陪跑政治剧。主管部门此前已表态——“反对滥用国家安全,支持企业依法维权”,立场清晰,无需重复。中方把TikTok议题牢牢锁在“商业与法律”框架,避免被拖入“制度对制度”的口水战。沉默,有时比呐喊更有分贝。

禁令延期冲上热搜,但打开TikTok,依旧“人均15秒”的快乐:猫咪翻滚、食谱教学、考研打卡……算法没慌,创作者没散,广告商还在竞价。数据不说谎——美国日活用户稳定在1.7亿左右,全球下载量仍在增长。对于用户,封禁是遥远的政治剧;对于创作者,流量才是硬道理。市场的“用脚投票”,让华盛顿的“国家安全”叙事,显得更像一场自编自导的独角戏。毕竟,没人会为了一场听证会,删掉自己赖以生存的饭碗。

延期、宽限、通话、无可奉告……这些关键词拼在一起,构成中美关系的常态:一边博弈,一边对话;一边挥刀,一边留余地。TikTok的“圣诞大限”看似近了,实则又远了——因为真正的终点,不在12月16日,而在两国能否为“国家安全”与“商业开放”找到一条灰色通道。华盛顿需要面子,北京需要里子;企业需要活下去,用户需要刷下去。“延期”足以提醒我们:大国竞争没有终局,只有下一季的更新。而我们,既是观众,也是乘客,唯有让理性与规则掌舵才能万无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