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i8纯电SUV终于要来了,李想自曝研发内幕

7月22日,理想汽车CEO李想在微博发布的长文引发行业关注。这篇回顾理想i8研发历程的"十年故事",不仅披露了这款战略车型的诞生轨迹,更折射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进化逻辑。

回溯至2015年,当多数车企仍在摸索电动化路径时,刚成立不久的理想汽车已启动系统性研究。李想透露,技术团队当时就预判到"纯电时代的汽车需要重构整车架构",这个前瞻性认知成为后来产品开发的底层逻辑。2017年蔚来发布会上的分享,实则是理想对行业的技术宣言,其中关于"续航焦虑本质是补能焦虑"的论断,如今已成行业共识。

产品落地的关键转折出现在2021年。随着理想ONE验证了增程式技术的市场接受度,纯电SUV项目正式立项。值得注意的是,i8的研发周期较传统车企缩短40%,但测试标准更为严苛。截至2025年7月,累计1000万公里的路测里程覆盖了漠河极寒、吐鲁番高温等极限环境,这种"以时间换品质"的研发策略,体现了新势力车企对产品可靠性的极致追求。

补能网络建设是理想战略布局的另一关键。2024年启动的"基建狂魔"计划中,高速公路服务区超充站的建设优先级超过城市站点,这种差异化布局直击用户长途出行痛点。数据显示,目前理想超充站日均服务能力达行业平均水平的1.8倍,其"充电12分钟续航500公里"的5C超充技术,正在重塑用户的电动出行体验。

作为十周年献礼之作,i8的技术配置颇具突破性。其搭载的自研碳化硅电机将能耗降低12%,空气悬挂系统首次实现全场景自适应调节。更值得关注的是价格策略,35-40万元的定价区间,既延续了理想"高端家用"的品牌定位,又较同级竞品具备15%左右的价格优势。这种"技术溢价+规模效应"的组合拳,或将改写豪华纯电SUV的市场格局。

行业分析师指出,i8的十年历程折射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三个阶段:从早期的技术预判(2015-2017),到中期的体系构建(2021-2024),直至现在的生态竞争(2025)。在这个过程中,理想汽车展现出的不仅是产品创新能力,更是对产业变革节奏的精准把握。随着i8的上市,中国新能源车企的竞争已进入"全栈自研+生态运营"的新赛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