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名就能翻身 何小鹏坦言多年被劝更名 但坚持小鹏汽车背后的品牌悖论
- 汽车
- 1天前
- 12热度
在近期播出的一档播客节目《罗永浩的十字路口》中,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何小鹏作为嘉宾,与主持人罗永浩展开了一场关于品牌命名、文化认知与全球化策略的深度对话。期间,罗永浩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在西方商业语境中,使用创始人姓名命名企业是一种主流且普遍的做法,例如特斯拉、戴尔、福特等国际品牌皆属此类;然而在中国市场,以老板名字为公司命名却往往被视为“突兀”甚至“不够高级”。这一评论迅速将“小鹏汽车”这一命名推至舆论焦点。
何小鹏在回应中坦言,自公司成立七八年以来,“改名建议”几乎从未间断。不少朋友乃至业内人士都曾真诚劝告他“只要改名,销量就能翻倍”。这种声音背后,既折射出某种普遍存在的消费心理,也映射出中国市场中特殊的品牌认知逻辑:一方面,是文化自信仍在建构过程中,本土品牌尚未完全摆脱对“洋气”名称的依赖;另一方面,则是对人名品牌商业化程度的社会接受度仍处于发展阶段。
然而,何小鹏对此保持了清醒的战略定力。他指出,随着小鹏汽车加速全球化布局,其英文品牌“XPeng”反而在海外市场获得高度认可。这个源自“小鹏”拼音首字母缩写的名称,被国际消费者视为兼具科技感和国际化特质,甚至比许多刻意西化的品牌名更易被记住。何小鹏相信,命名的接受度本质上是一个“熟悉度”问题——当一个名称被重复一万次,它就会逐渐被认可、习惯,最终深入人心。
在追溯品牌起源时,何小鹏还透露了一个少为人知的细节:小鹏汽车最初曾计划命名为“橙子汽车”,但因该商标已被一家洗车店注册,且对方开价高达两三百万元,初创阶段的公司难以承担这笔费用,最终只能放弃。在后续商标注册过程中,“小鹏”是少数可供注册且成功的选项之一。而颇具戏剧性的是,在名称确定之初,何小鹏本人甚至尚未正式加入公司。换言之,“小鹏汽车”这一名称并非源于创始人的自我命名冲动,而是在现实约束下的偶然选择,却最终成为品牌身份的核心符号。
这场对话揭示的远不止一个命名故事的表面情节,其背后是中国新造车企业在品牌建构过程中所面临的文化张力与身份抉择。究竟应该迎合市场中既有的认知习惯,还是坚持自我特色、通过产品和体验重新定义品牌?小鹏汽车选择了后者——不改名、不回避,甚至主动将中文名与全球品牌形象绑定,尝试在跨文化传播中建立一种新的命名自信。
某种意义上,“小鹏汽车”正在成为中国品牌全球化的一个典型案例:它既不刻意淡化自身文化来源,也不盲目迎合传统认知,而是以产品实力与系统化的品牌传播,逐步推动市场接受并信任一个以中国人姓名命名的科技品牌。名称从“争议”到“标识”的转变过程,恰恰是中国本土企业建立文化话语权的一种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