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鹏对话罗永浩 称中国车企“迷之自信”背后,全球化能力才刚刚开始
- 科技快讯
- 23小时前
- 15热度
在8月26日播出的《罗永浩的十字路口》访谈节目中,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何小鹏作为嘉宾,就中国汽车行业的自信认知、全球化能力以及与传统车企的真实差距发表了犀利观点。他指出,当前不少中国车企被媒体和用户过度推崇,被认为“做得很好”,但实际上距离真正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甚至存在一种“迷之自信”的集体心态。
何小鹏回顾了中国汽车行业的心态变迁。他表示,十年前的中国汽车产业普遍缺乏自信,而最近几年却似乎自信过度,尤其在一些新势力品牌中尤为明显。他提醒,虽然大众、丰田等传统车企在软件和用户体验方面常被诟病,但它们所具备的经营规模、全球化运营与服务能力,仍是绝大多数中国车企远不能及的。“新势力往往只看到了它们的短板,却忽略了对方用数十年建立的体系能力。”
他以大众为例进一步阐释:尽管德国汽车市场对中国品牌完全开放,但至今没有一家中国车企能在德国取得显著销量。这一现实折射出中国品牌在国际化进程中仍处于起步阶段。在何小鹏看来,如果以100分为满分,中国车企可能自认为某些方面已达到60分,但在国际巨头眼中,它们的真实水平可能仅停留在20到30分。
谈及行业中的具体企业,何小鹏也给出了自己的评价。他认为特斯拉是一家“综合实力较强”的公司,尽管它也面临诸多起伏与挑战。对于小米汽车,他毫不吝啬地称赞“干得非常棒”,但同时也指出其面临巨大挑战。他尤其提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初鼓励他造车的人多数没有硬件背景,而真正做过硬件的朋友——包括雷军——都曾劝他不要轻易踏入造车这一领域。
何小鹏的发言不仅是对企业自信程度的反思,更是对中国汽车工业全球竞争力的一次清醒判断。在新能源汽车势头正猛的当下,他的观点提示行业应更加重视系统性能力建设,而非仅停留在单点技术或局部体验的优化。全球化不是简单的车辆出口,而是品牌、体系、服务的全方位输出,中国车企能否真正参与这场竞争,或许正如他所说——“才刚刚开始”。
这场对话不仅揭示了行业内部的自我认知差异,也向外传递出一个信号:中国汽车要想真正走向世界,仍需放下过度自信,正视差距、夯实内功。而这,可能正是从“车企大国”迈向“车企强国”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