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RISC-V中国峰会:英伟达力推RISC-V生态新突破

2025年7月17日,备受瞩目的2025年RISC-V中国峰会在上海张江盛大启幕。人工智能芯片领域的巨头英伟达(NVIDIA)副总裁Frans Sijstermanns出席峰会,并发表了题为《在英伟达计算平台实现RISC-V应用处理器部署》的主题演讲,详细阐述了英伟达在RISC-V CPU领域的发展历程、显著成果,更宣布了一项重磅消息——关键的CUDA软件将全面支持RISC-V架构部署。

回溯过往,早在2024年10月的RISC-V北美峰会上,英伟达就透露了其在RISC-V领域的深远布局。原来,英伟达早在2015年就独具慧眼,选定RISC-V作为其专有Falcon微控制器(MCU)的继任架构。由于MCU内核通用性强,得以在英伟达众多产品中广泛应用。彼时英伟达预计,2024年将交付10亿个内置于GPU、CPU、SoC等产品中的RISC-V处理器,足见定制RISC-V内核在英伟达硬件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在此次RISC-V中国峰会上,Frans Sijstermanns进一步强调,英伟达不仅是RVI和RISE的董事会成员与技术委员会代表,更是相关规范的重要贡献者。英伟达产品中的微控制器均基于RISC-V架构,具备可配置、可扩展和安全保护等优势,且已集成在30多个IP中,每年出货量超10亿个RISC-V MCU。

然而,此前英伟达驱动GPU进行AI高效加速计算的CUDA软件(基于C语言和C++语言拓展),仅能在x86和Arm架构CPU上部署。为助力RISC-V在高性能计算/AI计算领域大展拳脚,Frans Sijstermanns在此次峰会上正式宣布,CUDA将开启对RISC-V架构的支持之旅,“我们正全力推进移植工作,相信未来前景一片光明”。

据了解,CUDA主要由Toolkit和驱动器两个关键部分构成。CUDA Toolkit如同功能强大的编译器,包含众多组件。以一个完整的CUDA加速应用示例来看,涵盖特定应用模块、第三方软件、CUDA库代码等,所有软件都需映射到目标CPU。以PyTorch为例,英伟达正在进行相关绿色部分的移植工作,同时第三方软件或应用软件也需移植至RISC-V。

此外,CUDA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同垂直行业都有专属需求。英伟达深耕行业20年,打造了900多个不同库,旨在加速各行业技术发展。移植到RISC-V后,这些库将得以落地,助力各方以更快创新方式开展设计及技术迭代。

Frans Sijstermanns还指出,近年来RISC-V发展迅猛。自2022年以来,至少有10个新规范获RISC-V国际基金会批准,其中RVA23和服务器SoC规范意义重大。在软件层面,RISC-V同样成果丰硕,RISC-V国际基金会官网已有75个不同软件包在RISC-V上运行,包括Linux等操作系统程序、工具链、数据库、网络虚拟机等。“编译器、模拟、工具链等基础性工作为进一步发展筑牢根基,在此,我要感谢整个RISC-V基金会及生态合作伙伴。”Frans Sijstermanns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