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hing公司指出 安卓手机内置磁吸充电难产核心障碍在于苹果的专利问题

10 月 16 日,Nothing 公开捅破窗户纸:安卓阵营集体缺席内置磁吸无线充电,不是工艺不行,而是苹果专利早早把路封死。一句话,安卓不是不想玩,是进场要先交“买路钱”。

专利地雷长啥样?苹果把“磁”写成了说明书

2017 年 MagSafe 随 iPhone 12 亮相,苹果一口气提交 60+ 件专利申请,从磁铁阵列的 Halbach 排布、到吸附力度与线圈对准的误差补偿算法,甚至连“白色充电环”外观也注册了设计专利。这意味着安卓厂商只要把手机内部做成环形磁铁+磁敏开关,就大概率踩到权利要求里的“等同技术”。打官司?苹果在加州地方法院胜率 78%,没人想拿利润去给律师换游艇。于是出现荒诞场景:同样 Qi 协议,苹果能磁吸,安卓只能“磁壳”——把专利绕到手机壳里,就算物理外挂,好歹避开诉讼区。

Qi2 开放≠免费午餐,苹果仍是“影子话事人”

好消息是,苹果把 MagSafe 贡献出来做了 Qi2 标准,但贡献的是“接口”而非核心专利。WPC 联盟文件显示,Qi2 规范里 11 项“磁对准技术”引用自苹果授权池,安卓厂商要合规,就得按 3.5% 整机批发价向苹果缴纳专利费。一台 500 美元旗舰,光磁吸部分先交 17.5 美元,比 NFC 还贵。渠道利润本就被高通 5G 税扒一层,再加磁吸税,售价破千美元指日可待。于是厂商集体用脚投票:反正用户能买壳,那就壳上见。

Nothing 的“曲线救国”给行业上一课

Nothing Phone把磁吸线圈做成可拆卸模块,后盖留四个金属触点,想磁吸就插上“磁吸环”,不用时拆下保持机身轻薄。看似脱裤子放屁,实则是把专利风险从整机拆到配件,模块由第三方生产,出口地不同,诉讼主体也随即碎片化。Nothing 用产品逻辑告诉同行:专利墙不是不能翻,只要把“集成”变“组合”,就能让律师函找不到北。风险分散后,售价只上浮 9 美元,用户用脚买单,首批磁吸模块两周售罄。安卓大厂们一边吐槽“小众玩物”,一边在内部评估“模块化合规”白皮书,身体很诚实。

消费者要为“无磁”买单多久

短期看,磁吸仍会是苹果生态的隐形护城河;中期 Qi2 铺开后,专利池费用会随规模被摊薄,安卓 4000 元档有望在 2025 年标配磁吸。但真正的拐点不是技术,而是市场:当打车、外卖、支付全部跑在手机上,车载、桌面、家居场景对“随手一放即充”的需求只会激增。用户习惯一旦成型,厂商就会发现省下的专利费,抵不过流失的高端用户。毕竟,谁愿意每天对准线圈像 2015 年那样找“甜区”?

磁吸无线充电从来不是高科技神话,只是商业棋盘里一颗被提前注册版权的“棋子”。苹果用专利把“啪嗒”一声变成生态护城河,安卓厂商则在壳、模块、Qi2 之间绕路突围。Nothing 的拆机哲学告诉我们技术可以迭代,法律可以绕行,但市场最终会为体验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