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o黄韬韩伯啸接受了媒体专访 坦诚分享了对当前市场格局vivo未来战略的思考

10月13 日,深圳湾体育馆的屋顶被一道环形闪光灯点亮,vivo 选择在自己 30 岁生日这天,让 X300 系列把夜空拍成白天。没有回顾创业片,也没有煽情交响乐,开场 30 秒直接把 2 亿像素样张投射到 80 米大屏,像素颗粒清晰得能数清模特睫毛。黄韬说:“这是 vivo 给自己的纪念照,也是给行业的最后通牒,高端影像牌局,该洗牌了。”

韩伯啸在专访里透露,X300 Pro 的 2 亿潜望并非简单堆高像素,而是与蔡司联合重构了光路,1/1.15" 底、2.35μm 四合一大像素、浮动镜组,把 85mm 焦段的锐度提升了 18%。“高像素最怕夜拍噪点,我们干脆把像素当陷阱,光线不够就四合一,光线够就全输出,一张 RAW 最高 150MB,给后期留足灰度层。”换句话说,vivo 把“像素”做成了“光学变焦”的替代品:用裁切代替机械移动,既瘦身模组,又避开潜望的厚度红线。数据背后,是 vivo 对“轻薄旗舰”与“影像旗舰”不能兼得的行业痛点一次偷袭式回答。

被问及“iPhone 16 Pro 也上了 5 倍潜望,vivo 如何突围”时,黄韬把话锋调转:“最大的竞品是用户口袋里的上一代旗舰。”他给出调研数字:中国换机周期已拉长到 43 个月,2 亿像素如果不能在 3 秒内拍出朋友圈‘秒杀片’,用户宁愿继续躺平。于是 X300 做了一个“反专业”设计,相机界面默认“超清直出”,HDR、肤色、蔡司 LUT 全部在后台跑完,连按快门 30 张不卡后台,目的就是让“小白”也能产出“样张级”大片。vivo 的逻辑很直白:参数留给发布会,体验留在手指,高端市场不是说服极客,而是唤醒沉默的大多数。

从 2019 年 X30 首次联名蔡司,到 X100 系列拿下国内 4–6 K 价位段第一,vivo 用了五年把“影像”做成高端通行证。但黄韬坦言,影像只是船票,生态才是深海。X300 首发自研 V5 影像芯片,同步开放 RAW API 给第三方修图 App,还与微信、小红书打通“超清原图直发”,避免二次压缩。更耐人寻味的是,vivo 宣布未来三年将投入 100 亿元做“蓝河生态”,把影像算法、AI 模型、云侧算力打包成 SDK,向 IoT、车载、AR 眼镜输出。

像素竞赛到 2 亿后,下一步是“可变光圈”还是“液态镜头”?vivo 的回答是“先让 2 亿像素跑满 24 小时”,把功耗和发热压到 4G 水平,再谈新结构。2. 安卓高端均价已站上 5 K,国产供应链能否支撑持续溢价?韩伯啸透露,X300 的 2 亿模组 60% 零部件来自国内,良率从 30% 爬升到 85%,证明高端不是三星索尼的专利。3. 当影像差距被抹平,高端旗舰还能讲什么故事?vivo 把赌注押在“AI 场景理解”,下一代目标让相机自动识别“情绪”而非“场景”,把照片变成“心情切片”。

30 年前,vivo 前身“步步高”靠一台有绳电话打进千家万户;30 年后,X300 用 2 亿像素把远方拉到 0.5 米内。黄韬说:“我们不再谈销量目标,只想让下一台旗舰继续成为别人的参考样张。”把影像做成护城河,再把生态升级为大海,vivo 的高端之路没有回头键。X300 系列能否复刻 X100 的爆款奇迹仍待市场投票,但有一件事已经确定,在移动影像的牌桌上,vivo 已从跟跑者变成了发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