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屏大战,华为偏要“死磕”屏下3D人脸识别
- 数码
- 2025-07-30
- 39热度
在全面屏的漫漫征途上,生物安全与美学设计宛如天平的两端,始终处于激烈的博弈之中。各大厂商在这条道路上各展其能,路线选择大相径庭。当安卓阵营纷纷放弃3D人脸识别,转而投向屏下指纹的怀抱时,华为却独自坚守,延续着一条孤独而坚定的技术路线。
2018年,华为Mate20 Pro横空出世,首次将3D结构光技术引入安卓世界。此后,历经五代旗舰机型的迭代,华为从未间断对这一技术的探索与完善。本以为华为会沿着侧边指纹解锁搭配3D人脸识别的路径继续前行,然而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数码浪潮计划#华为Mate90 Pro将实现屏下3D人脸识别的历史性跨越,成为2025年唯一能在2026年将“屏下结构光”产品化的手机品牌,而其他安卓厂商在同年内难以跟进,就连唯一可能与之匹敌的苹果,其全隐藏式Face ID方案也还需等待多年。
虽然目前这仅是博主的初步爆料,但回顾过往,2017年苹果凭借iPhone X的Face ID惊艳全球,安卓阵营随之掀起“刘海屏”模仿潮。然而,多数品牌仅坚持一年便纷纷退场,唯有华为在2018年发布的Mate 20 Pro上,毅然决然地投入3D结构光技术,开辟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技术路径。这一走,便是七年。从Mate20 Pro到最新的Mate70 Pro,五代旗舰机型始终搭载3D人脸识别系统,在碎片化的安卓生态中显得格格不入,却又独树一帜。
然而,将精密的3D结构光模组隐藏在屏幕之下,华为面临着三道难以逾越的技术天堑。首当其冲的便是屏幕透光率问题。当红外光源和传感器被置于显示面板下方,屏幕像素会成为光线的“拦路虎”,阻挡大部分光线,导致识别精度大幅下降。努比亚Z70 Ultra的尝试为华为提供了启示,该机采用1.5K真全面屏,其“AI灵透算法”能有效修复屏下成像的模糊问题。这种算法补偿思路,为华为的屏下3D识别提供了宝贵的技术借鉴。
安全冗余设计则是另一大挑战。当部分传感器被屏幕遮挡时,如何确保金融支付等场景下的万无一失?荣耀Magic7 Pro的双3D架构给出了思路:当一种生物识别失效时,另一种立即补位,形成多重保障机制。华为或许会创新性地将其整合进单一模组中,为屏下3D人脸识别的安全性保驾护航。此外,此前一直有消息称华为自研的超声波指纹解锁特性也在路上,这无疑将进一步吸引用户的关注。
根据市场爆料,华为的屏下3D方案采用纯国产自研模组,从光学器件到算法芯片均实现自主可控。这种全链路掌控能力,成为其领先苹果的关键筹码。反观苹果,作为3D人脸识别的开创者,却在屏下化进程中意外“掉队”。此前有消息称iPhone18 Pro系列可能在2026年推出“半隐藏”方案,仅缩小灵动岛面积,传感器依然可见。而实现摄像头和人脸识别模组完全隐藏的“全屏无孔”设计,消费者恐怕得等到2029年。四年的时间差,在智能手机进化史上实属罕见。即便苹果的谨慎源于严苛的安全标准,但也为友商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Mate90 Pro的突破远不止于“暴击苹果”。从目前手机市场的情况来看,下半年华为会引入eSIM卡技术,并有望在明年实现普及。麒麟9020处理器已经展现出不错的性能,而Mate90 Pro大概率会搭载麒麟9040处理器,性能表现将更上一层楼。同时,直面屏设计、120Hz刷新率、高频护眼PWM调光技术、大电池容量、一英寸大底镜头、鸿蒙OS7等配置都不会缺席。在一系列出色堆料和优秀技术的加持下,Mate90 Pro的吸引力无疑将极其强大。
华为用七年坚守换来的屏下3D人脸识别技术,不仅是自身技术实力的象征,更将成为国产手机产业链向上突破的又一块基石。在全面屏的征途上,华为正以坚定的步伐,引领着行业迈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