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顺风车“中途甩客”零容忍:把安全写进底线 今年封禁近万人

9月15日,滴滴顺风车交出一份“安全半年报”:2025年累计封禁中途甩客违规人员近1万人。中途被喊下车、高速上被“扔包”、私下拼车再加价……这些听起来像段子的遭遇,原来每天都在发生。中途甩客到底多危险?滴滴如何判断“谁的责任”?面对纠纷,乘客和车主该如何“自保”?

一、中途甩客:不是“纠纷”,是“底线”

在顺风车语境里,“中途甩客”不是简单的“提前下车”,而是车主未按订单约定起终点接送,诱导或要求乘客中途下车的行为。听起来像“小纠纷”,实则暗藏大风险——高速路段车速100km/h,乘客拖着行李箱走在应急车道,稍有不慎就是血案;郊区路段深夜被喊下车,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打车软件信号微弱,人身安全岌岌可危;城市路段车主以“不顺路”为由,把乘客扔在立交桥,行人无法通行,只能冒险穿越车流。
滴滴把中途甩客列为“底线问题”:不是“服务差评”,而是“安全隐患”,一经核实,永久封禁。

二、95%纠纷源于“钱”:私下拼车、高速费、人数不符

很多人以为“甩客”是车主“情绪化”,实则95%的纠纷源于“钱”——私下拼车,车主接单后,又拉了两个朋友,乘客发现后拒绝拼车,车主以“不顺路”为由要求下车;高速费原因,车主以“不走高速”为由,要求乘客额外支付高速费,乘客拒绝后被“扔”在收费站;人数不符,乘客下单时填报1人,实际携带2人,车主以“超载”为由要求下车。这些场景,听起来像“鸡毛蒜皮”,却每天都在发生。滴滴的判责体系,就是要把“钱”的问题讲清楚:谁私下拼车,谁担责;谁额外加价,谁被封;谁人数不符,谁自己下车。

三、判责体系:用“证据链”还原真相

滴滴的判责体系,通过沟通记录、行程录音、轨迹回放,还原纠纷现场——沟通记录可以知道车主说“不顺路”,录音却显示“可以走,但要加钱”,这是车主有责;通过轨迹回放可以看到,车主突然偏离导航,驶向高速出口,乘客拒绝后被要求下车,这是车主有责;人数不符时,乘客下单1人,实际3人,车主拒绝后被威胁,这是乘客有责。判责不是“和稀泥”,而是“证据链”:谁违规,谁被封;谁危险,谁担责。

四、高速甩客:不是“违规”,是“违法”

高速甩客,不是“服务问题”,是“违法行为”。《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高速公路禁止行人通行,车主甩客即违法;若乘客被后车撞击,车主需承担全部安全责任,甚至涉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若乘客因甩客受伤,车主需承担民事赔偿,甚至刑事责任。

五、乘客“自保”:把“安全”写进行动

上车前核对车牌、人数,避免“人数不符”纠纷;行驶中发现车主偏离导航,及时询问,必要时联系平台;
被甩客时:危险路段坚决不下车,要求车主驶离高速或到达安全区域;下车后立即联系平台举报,留存录音、照片、定位证据。

六、平台“自救”:把“安全”做成“系统”

滴滴的“自救”,不是“封号”了事,而是“系统”升级——预警系统提醒车主偏离导航、突然减速,平台立即弹窗提醒;安全专线提醒乘客一键报警,平台直接连线110;黑名单提醒被封禁的车主,无法再次注册,形成“终身封禁”。

滴滴顺风车“中途甩客”封禁近1万人,不是“数字胜利”,而是“底线声明”:安全不是“可选项”,是“必答题”。对于乘客,把安全写进行动,比“省钱”更重要;对于车主,把规则写进习惯,比“赚快钱”更长久;对于平台,把安全做成系统,比“道歉”更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