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VIDIA新加坡分公司2025年营收达100亿美元 仅次于美国

8月29日,NVIDIA 公布 2025 财年Q2 财报:总营收 454 亿美元,其中新加坡单一地区贡献了 100 亿,占比 22%,仅次于美国本土。消息一出,不少网友惊呼“新加坡成了全球第二大 GPU 市场”。事实真的如此吗?把财报翻到第 67 页的 10-Q 附注,你会发现这 100 亿更像是一笔“账面旅行”。
一、钱是怎么来的
NVIDIA 在文件里写得很直白:新加坡是“集中开票中心”。
实际买家:超过 99% 的 AI 服务器订单来自美国云巨头(AWS、Meta、微软、Google)。
开票流程:货物从台积电台湾工厂或韩国封测厂直接发往美国数据中心,但发票抬头写的是 NVIDIA Singapore Pte. Ltd.。
财务规则: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要求收入必须与开发票实体对应,于是 100 亿就被“挂”在了新加坡名下。
换句话说,新加坡并没有突然多出了 100 亿美元的 GPU 需求,而是充当了全球结算的“中转仓”。
二、为什么选择新加坡
  1. 税率友好:新加坡企业所得税 17%,且对离岸贸易利润有免税条款;美国本土 21% 起步,外加各州附加税。
  2. 外汇自由:美元、欧元、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结算速度快,减少汇率波动风险。
  3. 法律透明:英美法系背景,跨境合同执行效率高,被全球芯片商视为“中立地”。
  4. 物流枢纽:樟宜机场、新加坡港 24 小时不停转,芯片到港 6 小时内即可重新装机发往全球。
三、本地工厂只是“配角”
索泰、Manli、Inno3D 等板卡厂确实在新加坡设有测试包装线,但产能只占 NVIDIA 全球出货量的 5% 不到。更多工厂在苏州、东莞、台湾、马来西亚。
新加坡的角色是:
把不同产地的 GPU 集中到这里做最终 QC;贴上当地条形码,开具统一发票;再分销到北美、欧洲、中东。因此,100 亿美元里真正“留在”新加坡的金额,主要是管理费用和税务优化带来的账面利润,而非实体销售。
四、对普通人的三点启示
  1. 投资者:别被区域营收误导。要看“最终客户地理分布”附注——美国依然占 NVIDIA 数据中心收入 80% 以上。
  2. 从业者:新加坡会计、法律、供应链岗位需求会继续升温,懂 IFRS/US GAAP 又熟悉芯片贸易的人更吃香。
  3. 消费者:GPU 价格不会因为“新加坡收入暴涨”而降价,真正的瓶颈还是台积电 CoWoS 产能和美国出口许可。
新加坡的 100 亿美元,更像是一封写给美国税局的“地址变更通知书”,钱最终流回了美国客户的数据中心,只是账本上的坐标暂时停在了赤道附近。看懂这一点,就不会把“区域收入排行榜”当成市场地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