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称腾讯云内部敏感信息泄露:官方回应为蜜罐 被证实是乌龙

8月29日,一条“腾讯云大量敏感凭证泄露”的帖子在海外安全论坛炸锅。发帖人晒出截图:代码仓库、AK/SK、内部域名赫然在列。不到三小时,消息被国内自媒体二次发酵,关键词“腾讯云”“源代码外泄”迅速冲上热搜。然而剧情很快反转——腾讯云官方一句“这只是蜜罐”,让围观群众瞬间从吃瓜切换到“科普模式”。
一、乌龙是怎样诞生的
事情起于网络安全媒体 CYBERNEWS 的一份报告。他们在公网扫描时发现了一个开放 22 端口的 GitLab 实例,登录后能看到疑似腾讯云的内部项目、数据库地址,甚至 Slack 的 webhook。报告用词严厉:“配置错误导致高危泄露”。
可实际上,这些文件全是“假饵”:代码仓库里 commit 的日期停留在 2021 年,且文件大小异常一致;AK/SK 虽然格式正确,但调用接口永远返回 403;内部域名解析到的是蜜罐网关,而非真实生产网段。换句话说,攻击者即便拿到“钥匙”,也打不开任何一扇真门。
二、蜜罐到底是什么
用一句话解释:蜜罐就是一台假装“漏洞百出”的虚拟机。
诱饵:故意暴露 SSH 弱口令、Redis 未授权、GitLab 匿名访问;记录:攻击者每敲一条命令、每上传一个木马,都会被完整录屏;溯源:系统会自动关联 IP、浏览器指纹、社工画像,为后续处置提供证据。腾讯云安全团队透露,此次蜜罐上线仅 72 小时,就捕获 47 个攻击源,其中 62% 来自已知僵尸网络,15% 指向境外 VPS。这些数据随后同步到云防火墙,实现了“攻击 IP 秒级拉黑”。
三、为什么大厂都爱用蜜罐
  1. 成本低:一台 4C8G 的云主机即可模拟整站架构,比部署大量 WAF 节点便宜 70%。
  2. 情报价值高:攻击者会把自己最趁手的工具、最新漏洞脚本毫无保留地“演示”一遍。
  3. 合规加分:等保 2.0 明确指出,主动防御手段(蜜罐、欺骗防御)可视为风险监测加分项。事实上,AWS、Azure、阿里云都在公网布设蜜罐,只是对外披露较少。
四、普通用户需要担心吗
完全不需要。蜜罐与真实业务网络物理隔离,不存在数据交叉;且本次被发现的实例已按既定计划下线。如果你仍不放心,可登录腾讯云控制台→安全中心→威胁情报,查看自家资源是否被异常 IP 扫描,一键开启“一键封禁境外 IP”即可。
五、从这次乌龙学到的三件事
  1. 看到“泄露”先让子弹飞:代码时间戳、域名解析、证书链,三招快速判断真假。
  2. 公网资产定期体检:用免费工具(如 Nmap、Hunter)每月扫一次开放端口,发现异常立即下线。
  3. 企业可以“合法钓鱼”:在 DMZ 区部署几台蜜罐,把攻击流量“吸”出去,既练安全团队又攒威胁情报。
当攻击者以为挖到了金矿,其实只是在高交互蜜罐里留下指纹。这场 6 小时的“大瓜”,最终以腾讯云一句“已按计划下线”收尾,也给围观群众上了一堂生动的网络安全公开课:在攻防对抗里,“漏洞”不一定是弱点,也可能是猎人布下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