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中国智能门锁全渠道的零售规模从1400万套增长至了1747万套
- AI
- 3天前
- 18热度
2025年还没过完,智能门锁已经卖掉1800万套,相当于每秒钟有7个家庭把钥匙“扔进云端”。但多数人不知道,看似大同小异的“AI门锁”其实早被悄悄劈成两个世界:一边950元包邮,一边3165元还得排队等安装,价差两倍多,中间隔着的不是钢材,而是“大模型”三个字。买错一次,等于把一部iPhone贴在门上吹风淋雨。
基础AI门锁的套路很清晰——用算法把指纹、人脸、虹膜做得更快更准,再塞进门铃、猫眼、语音助手,打包价不到一千块。技术成熟、供应链卷到飞起,线上渗透率冲过40%,堪称门锁界的“丰田卡罗拉”:不会出错,也不会惊喜。对于90%的家庭来说,它解决的是“忘带钥匙”这个千年痛点,顺带让外卖员对着猫眼说“您好,放门口”,已经足够。
高端玩家把云端大模型搬进前厅,门锁瞬间从“保安”升级成“管家”。德施曼接入豆包,多轮对话能问“谁来了、来干嘛”;萤石用蓝海大模型识别孩子哭声,自动给家长推安抚音乐;TCL的伏羲会提醒老人“今天还没出门散步”。听起来像科幻,但现实很骨感,线上份额不到0.5%,出货量只有基础款的零头。问题不是功能鸡肋,而是“贵到让钱包自动触发防骗模式”。
基础AI做的仍是“判断题”:指纹对了吗?人脸匹配吗?大模型AI开始写“作文”:他为什么站在门口?主人此刻想被打扰吗?算力、云端、持续学习都要钱,厂商只能把成本转嫁给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的少数人。换句话说,950元买的是安全,3165元买的是“被理解”的幻觉。至于是不是值,得看你家有没有经常忘带钥匙的娃、听力退化的老人,或者深夜独自回家的女主人。
历史总是押韵。2016年指纹锁均价3000元,三年后跌到999元;2020年人脸识别刚上市也标价4000+,如今标配到1299元套餐。大模型门锁正沿着同一条滑梯往下冲,云侧推理成本每年腰斩,芯片厂家把NPU塞进猫眼SoC,运营商甚至补贴流量换用户。预测到2027年,带“轻量大模型”的门锁会降到1500元段位,届时“主动对话”不再是豪宅专属,而会像今天的指纹一样,成为“人有我有”的 baseline。
所以,现在掏钱的人面临一个经典博弈:做早鸟,用3165元抢先体验“门口有个贾维斯”;还是继续当等等党,等时间把价格磨成950元?答案其实藏在“需求”而非“技术”里,如果你家只是缺一把不用钥匙的锁,950元已经足够好;如果你渴望进门那一刻被设备“问候”,且愿意为看不见的云服务付订阅费,那就把预算拉到3165元。毕竟,科技产品的宿命从来都是“先贵后便宜”,但“早买早享受”这五个字,过去二十年从没失效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