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品品种突破2.3亿种: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跃迁
- 科技快讯
- 55分钟前
- 4热度
11月27日,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谢远生透露了一组令人瞩目的数据:目前我国消费品品种总量已达到2.3亿种,家电、家具、文体用品、服装家纺等100多个品类产量全球第一。这一数字背后,折射出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版图中的核心地位,以及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的迫切需求。
规模优势:全球最大制造基地的坚实底座
中国制造业的规模优势为消费品品种的繁荣提供了坚实基础。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已接近30%,连续15年稳居全球最大制造基地。2024年中国制造业实现增加值约3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8万亿,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30%。这种规模效应使得中国能够在众多消费品领域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为产品创新和品种扩张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出口结构方面,中国制造业正经历着深刻的转型。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逐步向技术密集型产品升级。中国制造业出口正经历结构性转变,这种转变为消费品品种的丰富和质量提升提供了动力。
创新驱动:数智技术赋能消费品提质增效
消费品品种的丰富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支撑。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热度持续走高,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化转型成了产业升级的重要任务。在北京交通大学中国高端制造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朱明皓教授看来,数据具有“乘数效应”,能够赋能人员、材料、装备、工艺等生产要素,有助于缩短企业研发周期,增强市场反应敏捷度,最终帮助企业提高效益。

供需适配:从生产导向到消费导向的转型
谢远生副部长在吹风会上强调的内容,揭示了增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的重要性。2.3亿种的消费品品种总量,反映了中国市场供给能力的强大,但也对供需匹配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制造业在保持全球最大规模优势的同时,正通过技术创新、结构优化、开放合作等多重路径,推动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数据显示,制造业每投入1元研发经费,可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产生8.5元的综合效益,这种乘数效应持续释放着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消费品产业也正朝着绿色化方向发展。数字技术不仅增强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为产品提质增效提供解决方案,也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挑战与突破:迈向价值链高地的必经之路
尽管中国消费品在品种和数量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依赖度仍较高,如芯片逆差超过2000亿美元。区域发展不平衡指数维持在0.42高位,能源结构转型压力持续,清洁能源使用率仅达68%。在高端制造领域,中国制造业关键领域“卡脖子”环节仍有17项未突破,其中先进材料、高端轴承等8个领域对外依存度超过50%。2024年全球半导体设备出口管制导致中国芯片制造设备进口量下降18%,但同时也促进了国产设备市场占有率的提升,增至32%。针对这些问题,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根本出路。增量上,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存量上,则需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赋能并推动传统产业发展。

未来路径:消费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解决方案
面向未来,中国消费品产业需要聚焦三大战略方向,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跃:深化数智融合。2025年制造业数字化渗透率已达68%,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工业设备数突破8000万台套,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场景应用覆盖率提升至58%。这些数字技术将进一步赋能消费品产业,推动生产效率提升和品种优化。强化技术自主创新。截至2025年6月,中国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2.8%,其中先进制造业研发经费占比达65%。在关键领域,需要突破“卡脖子”技术,重点在光刻机、工业母机等领域实现国产替代,目标到2027年关键设备自主化率提升至50%。
构建全球化品牌竞争力。中国企业需要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正如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所言,赋能世界的底气源于对关键核心技术的牢牢掌握。唯有突破技术壁垒,才能让产品成为文化与价值的载体。中国消费品品种突破2.3亿种,标志着中国制造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成就不仅体现了中国制造的规模优势,更展现了其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核心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