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明确要加强养老服务机器人研发,智慧养老步服务入加速期
- AI
- 1小时前
- 4热度
-11月27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何亚琼表示,针对老年人普遍存在的行动不便、居家照料需求增加等痛点,工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养老服务机器人等产品研发。这一政策信号释放于中国老龄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目前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97亿,占总人口比重21.1%,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超过4400万。面对日益严峻的养老压力,智能科技正在成为应对挑战的重要力量。
政策布局:从研发到应用的系统推进
工信部此次表态并非孤立事件,而是2025年以来养老机器人政策体系建设的延续。早在今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与民政部就已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2025-2027年为试点期。该试点工作聚焦居家、社区、机构三类养老服务形态,围绕五大应用场景展开:失能失智照护、情感陪护、健康促进、智慧环境、日常生活辅助。政策设计体现了“政府引导、需求牵引、分步实施、持续迭代”的原则。何亚琼司长还透露,工信部正在加快编制老年用品标准体系,研究推进“银龄”认证工作,给合格产品贴上“安心标签”。这一举措将解决老年人选购产品时的信任难题,促进市场良性发展。

市场潜力:养老机器人产业进入快速增长期
在政策与需求双轮驱动下,中国养老机器人市场正迎来爆发式增长。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数据,2024年中国养老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79亿元,2025年预计将增长至91亿元。细分市场结构呈现多元化特征。目前,康复机器人占比最高,达60%;护理机器人和陪伴机器人分别占比34%和6%。这一分布反映了市场对不同类型机器人的差异化需求。从长远来看,中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巨大。据《银发经济蓝皮书》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银发经济规模约7万亿元,占GDP的6%;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有望达到30万亿元,占GDP的10%。养老机器人作为银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前景广阔。
应用场景:从生活照料到情感陪伴的全方位赋能
养老服务机器人在实际应用中正展现出多样化价值。在失能老人照护领域,机器人可解决诸多痛点问题。例如,欧圣电气开发的护理机器人已更新到第五代,专注于失能老人护理,能帮助大小便不能自理的老人,减轻家人或护工的工作负担。康复训练是另一个重要应用场景。在广州智慧康养适老装备展示体验中心,82岁的白奶奶借助助行外骨骼机器人,从术后只能依靠轮椅恢复到能够稳健行走。她表示:“就像有双温暖的手托着我,比护工搀扶还稳当。” 而情感陪护型机器人则满足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在上海张江的研发实验室,工程师们正为护理机器人调试方言识别模块。当“阿拉上海阿姨”轻触屏幕,机器人能立即用沪语问候,大大提升了老人的亲切感和接受度。
面临挑战:技术与市场的双重瓶颈
尽管前景广阔,养老机器人行业仍面临诸多挑战。技术突破是首要难题。在深圳某科技企业的实验室,首席工程师李明指出:“我们的机器人能监测心率,但老年人皮肤松弛导致数据偏差率高达15%。”这折射出行业共性难题,高质量养老数据集严重匮乏。成本与价格也是制约普及的关键因素。目前高端养老机器人产品动辄50万-100万元,即便是基础款也超过万元。这与老年人“一分钱掰两半花”的消费习惯形成鲜明对比。此外,市场认知度不足同样制约行业发展。调研显示,“63%的子女不知道养老机器人有情感陪护功能,78%的老人没听说过外骨骼助行器”。提高公众认知度成为产业发展的迫切任务。

发展路径:构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为应对上述挑战,行业正在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在降低成本方面,一些企业尝试“以租代售”模式。在广州天河区某养老机构,老人每月支付800元即可使用外骨骼机器人,三个月后续费率达75%。这种模式降低了使用门槛,帮助用户通过体验建立信任。在技术攻关方面,两部门推出的试点计划鼓励机器人企业、养老辅具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与第三方养老服务机构组成联合体,共同申报试点项目。这种“结对攻关”模式促进研用结合,加速产品迭代优化。
产业链整合也是重要发展方向。一些企业如欧圣电气已实现“家庭-社区-医院”全场景覆盖,并借助原有海外电气设备分销网络,进入德国、日本等国的养老市场。全场景布局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工信部此次表态,标志着养老服务机器人已从辅助性工具升级为应对老龄化挑战的战略性产业。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技术持续突破以及商业模式不断创新,养老服务机器人有望在未来3-5年内实现从“示范应用”到“规模化普及”的跨越。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养老机器人发展的意义不仅在于商业价值,更在于其社会价值,通过科技力量缓解养老压力,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社会愿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