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称未来十年具身智能的最大价值载体是汽车机器人
- 科技快讯
- 5小时前
- 10热度
在11月26日的理想汽车2025Q3财报会议上,CEO李想抛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未来10年,具身智能最有价值的产品一定是具备自动和主动能力的汽车”。在他看来,汽车的终极形态应是“物理世界的具身智能产品”——汽车机器人。这一论断背后,是理想汽车对行业未来走向的深刻洞察,也是对整个汽车产业价值重构的一次宣言。
突破边界:汽车为何需要重新定义
李想为汽车产业描绘了三条可能的发展路径:电动车、智能终端,或是具身智能机器人。若停留在“电动车”层面,竞争将陷入参数比拼的红海,续航多20公里还是少20公里,车长多两厘米还是少两厘米。除了更大的空间、更多的续航、更便宜的价格,其它研发投入都可能沦为成本浪费。若定位为“智能终端”,则易陷入智能手机功能的重复建设。把手机APP、办公场景搬上车,对用户价值提升有限。李想明确指出,只有选择“具身智能机器人”这条最难的路径,才能真正改变用户生活。

汽车作为机器人的天然优势
汽车之所以能成为具身智能的最佳载体,源于其独特属性。从技术架构看,汽车机器人需要构建“感知-决策-行动”的完整能力闭环:以传感器为“眼耳”捕捉环境信息,以AI模型为“大脑神经”处理数据,以高性能硬件为“躯干器官”支撑操作。从使用场景看,汽车具有高频使用的生活属性,能将“自动与主动能力”融入用户的日常生活。一旦用户体验过这种服务,就再也回不去了。李想描述了一个充满吸引力的场景:“让汽车机器人具备顶级司机的能力,不仅可以开车,还可以每天迎接你、帮你停车、帮你充电、给你开关车门,无微不至地为你提供便捷体验和关怀”。
理想汽车的战略布局
为迎接汽车机器人时代,理想汽车已在技术、组织层面全面调整。技术方面,理想汽车正在构建完整的自研链条。CTO谢炎透露,公司自主设计的M100 AI推理芯片正在进行大规模系统测试,预计明年商业化。电驱系统方面,理想自研代工碳化硅功率芯片,自研自制功率模块和电机控制器。组织层面,李想宣布理想汽车将回归“创业公司管理模式”,摒弃职业经理人体系。在人工智能重塑各个行业的今天,创业公司的敏捷性更适合应对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

行业共鸣与政策东风
理想的这一判断并非孤例。整个行业正在形成共识:汽车与机器人的融合是未来趋势。政策层面,“十五五”规划已将具身智能明确为未来产业核心增长点,汽车产业被作为具身智能落地的核心场景。企业层面,小鹏、广汽等车企也已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小鹏汽车宣布,计划在2026年底实现人形机器人IRON的规模化量产。技术协同已成为普遍趋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联合吉利汽车发布的白皮书,明确将VLA模型列为驾驶智能体的基础。
挑战与机遇并存
汽车机器人的发展之路依然漫长。技术层面,需突破“被动机器-自动机器-主动机器人”的进化路径。这要求车辆具备更强大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商业层面,高昂的研发成本与量产挑战不容忽视。如何在控制成本的同时实现技术突破,是行业共同面临的课题。李想直言,选择具身智能是行业最难却最有价值的课题。这一方向不仅能真正改变用户生活,也是新时代汽车企业与创业者的核心机遇与挑战。
汽车作为机器人的想象,早已在《变形金刚》、《霹雳游侠》等经典作品中深入人心。如今,理想汽车正试图将这一想象变为现实。当汽车能主动理解你的习惯、预测你的需求,并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时,它不再仅仅是交通工具,而是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
数据来源和参考文献:
凤凰网科技 《李想称未来10年最有价值的机器人是汽车》
华尔街见闻 《理想电话会:李想宣布回归创业模式押注具身智能》
中国青年网 《从造车到造“人” 车企发出人形机器人量产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