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总裁马东辉表示:理想将全栈自研超快充、长续航、长寿命电池

11月26日,理想汽车交出了一份备受关注的三季度财报。在营收同比下滑36.2%、净亏损6.24亿元的业绩背后,公司却在战略层面释放了一系列重要信号。从自研碳化硅功率芯片的量产装车,到2026款L9车型的大电池升级,再到李想宣布重返“创业公司管理模式”,理想汽车正在技术、产品和组织三个维度上展开一场全面突围。

财报里的挑战:MEGA召回拖累业绩,理想遭遇转型阵痛

理想汽车的三季度财报显示出公司正处于转型阵痛期。营收273.65亿元,同比下滑36.2%;净亏损6.24亿元,与去年同期的净利润28.21亿元形成鲜明对比。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是MEGA召回事件。据悉,此次召回导致理想汽车毛利损失超过11亿元,直接拉低毛利率超4个百分点。若剔除召回成本,理想的季度毛利率可达20.4%。除了财务数据,更值得关注的是交付展望。公司预计第四季度车辆交付量为10万至11万辆,同比减少37%至30.7%。这一预测显示出理想汽车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面临的增长压力。

技术破局:自研碳化硅芯片,全栈自研三电系统

面对市场挑战,理想汽车正通过核心技术自研来构建护城河。在财报电话会议上,理想汽车总裁马东辉明确了技术路线:自研代工碳化硅功率芯片,自研自制功率模块和电机控制器,全栈自研超快充、长续航、长寿命电池。碳化硅功率模块作为电驱动系统的核心部件,对提升续航里程至关重要。理想汽车自研的SiC功率模块相对IGBT模块可增加6%续航,约40公里。通过系统优化,还将续航再提升1%,即约7公里。理想汽车通过半桥内部的优化电气设计、无端子高压连接等一系列技术组合,将整个系统的隐形摩擦力优化到约10nH,比行业典型水平降低了50%。这一技术突破使得电能更少地消耗在“内耗”上,更多地转化为驱动里程。

产品革新:2026款L9搭载大电池,纯电续航有望突破

在产品层面,理想汽车正快速推进产品迭代。据多方消息,2026款理想L9将进行全方位升级,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电池容量的提升。顶配版将搭载73度大电池,官方标称纯电续航约450公里,并支持5C超充技术。此外,2026款L9还可能在操控性上做出重大改进。近期曝光的谍照显示,新车可能搭载后轮转向系统,这一配置将显著提升这款大型SUV在低速弯道或窄路调头时的灵活性。除了硬件升级,理想汽车还在智能驾驶领域持续发力。公司计划在2026年交付以M100芯片为核心的AI系统,这一系统将大幅提升车辆的自动和主动服务能力。

组织重生:李想宣布重返“创业公司管理模式”

面对挑战,李想在电话会议上宣布了理想汽车面向第二个十年的第一个关键选择:重新采用创业公司的管理模式。李想坦言,过去三年公司努力向职业经理人治理体系转变,但结果却是“变成了越来越差的自己”。在人工智能重塑各个行业的今天,李想认为创业公司管理模式更符合理想汽车的需求。他总结了创业公司管理的四个核心:更多的深度对话而非汇报;聚焦用户价值而非只是交付;持续提升效率而非占有更多资源;识别关键问题而非创造信息不对称。李想指出,英伟达和特斯拉今天仍以创业公司的方式管理,如果全世界最强的公司都是创业公司的管理模式,“我们有什么理由放弃最擅长的方式?”

战略转向:从“电动车”到“具身智能机器人”

在李想的规划中,理想汽车的未来不在于制造更好的“电动车”或“智能终端”,而在于打造“具身智能机器人”。李想批评了当前行业的两种竞争逻辑:如果产品停留在“电动车”,竞争就会变成参数大战;如果选择做“智能终端”,就会本能地变成智能手机功能的重复建设。在他看来,这些投入对用户价值的提升非常有限。相反,理想汽车选择让车变成物理世界的具身智能产品。李想描述道:“让汽车机器人具备‘顶级司机’的能力,不仅可以开车,还可以每天迎接你、帮你停车、帮你充电、给你开关车门,无微不至为你提供便捷、体验和关怀。”

为实现这一愿景,理想汽车在研发上投入巨大。第三季度研发费用达到30亿元,全年研发总额预计高达120亿元,其中人工智能领域投入超过60亿元。从财报数据看,理想汽车确实处于一个艰难时期。但深入分析其战略布局,会发现这家企业正在下一盘大棋。短期通过自研三电技术与大电池L9稳定市场,中期凭借创业公司管理模式提升效率,长期则押注具身智能机器人开辟新赛道。

数据来源和参考文献:

澎湃新闻  理想三季度营收降三成:MEGA召回影响毛利超11亿元,目标明年重回“增程式领先地位”

易车 26 款理想 L9 大改款:73 度 + 5C 超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