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主播筹集的抗癌救命钱在下载Steam游戏后被盗

主播Raivo像往常一样打开直播,却发现自己冷钱包里的32000美元不翼而飞,那是观众为他筹的抗癌药钱。罪魁祸首不是黑客电影里的键盘噼啪,而是一款看似人畜无害的小游戏《BlockBlasters》。它在7月悄然上架Steam,8月30日的一次“更新”后,化身加密货币大盗:261个账户被盗,15万美元蒸发,最多可能波及478人。更讽刺的是,游戏简介里还写着“适合全家休闲”。当救命钱变成恶意代码的通关奖励,平台、玩家、捐赠者的信任同时亮起红灯,Steam迎来了灵魂拷问:到底谁该为这场“更新里的阴谋”负责?

《BlockBlasters》首发时干净得像一张白纸,评测区一片“轻松解压”的彩虹屁;直到8月30日,开发者推送了一个仅2MB的“性能优化补丁”。独立数据库SteamDB记录下异常:更新后,游戏目录里多出两个DLL——一个专攻浏览器Cookie,一个瞄准钱包助记词。它们会在玩家直播时静默扫描剪贴板,把形如“0x”的字符串回传攻击者服务器。主播Raivo正是在直播里复制钱包地址,一毫秒不到,助记词被调包,观众刚打进的ETH直接冲进黑客口袋。过去,我们担心盗版网站夹带私货;如今,正版平台的一次“官方更新”都能变脸,用户连“不要下载来路不明软件”的老生常谈都派不上用场。

安全研究员ZachXBT最早在推特晒出被盗清单,261条记录清一色“直播主”“饰品商人”“NFT画家”。他们有个共同点:账户里有钱,且习惯在镜头前复制钱包地址。紧接着, vx-underground发现受害者可能翻倍,大量普通玩家因“金额小”而懒得报案,只能吃哑巴亏。小额叠加成巨额,黑客的收入曲线呈指数级上升。更可怕的是“沉默螺旋”。越少人发声,越难触发平台应急机制;而Steam的“举报”按钮,在面对“更新后异常”时,流程冗长到像迷宫。于是,黑客用“温水煮青蛙”的节奏,把“大额目标+小额漏网”通吃,平台算法却毫无警觉。

Steam每年上线约1万款游戏,上架流程以“快”著称:提交执行文件、填写商店页面、通过自动病毒扫描,就能与全球玩家见面。开发者日后推送更新,无需人工二次审核,平台仅做“差异签名”校验——也就是说,只要补丁不触发已知病毒库,就能秒级推送。这本是为了方便独立团队快速修复Bug,如今却成了“先养粉、后投毒”的完美通道。黑客只需两步:先用可爱画风圈一批用户,等好评足够、库存值钱,再推送“恶意补丁”,收割完立刻删库跑路。Steam的“宽松”成就了创意,也成就了犯罪。

事件曝光后,Steam母公司Valve的回应只有一句“正在调查”,未提及赔偿、先行垫付或强制下架。《BlockBlasters》开发者账号已注销,留下空白商店页和一地“受害者工单”。按照美国《通信规范法》第230条,平台对用户生成内容享有豁免权;但“更新投毒”是否算平台责任,法律界尚无判例。主播Raivo的32000美元能否找回?答案大概率是“自认倒霉”。对于普通玩家,损失几百刀尚且心疼,对于靠捐款续命的Raivo,则是“药费断供”的生死问题。他在镜头前哽咽:“如果Steam早点告知更新风险,我绝不会打开游戏。”

《BlockBlasters》不是第一款带毒游戏,也不会是最后一款。它把“更新”这件原本代表进步的动作,变成了玩家心中的“黑盒子”。谁都不知道下一次点击“立即更新”会不会让钱包搬家。平台方若继续用“自动化+免责条款”来应对人性之恶,只会把用户推向更封闭的生态系统:主机、苹果App Store、甚至盗版网站,至少它们还有“人工审核”这道肉盾。Steam需要的不只是一次“下架”和“调查”,而是一次制度升级:强制关键更新人工复核、为高额账户提供可选“更新锁”、建立先行赔付基金,让“救命钱”有地方可追。否则,当救命钱都变成黑客的战利品,玩家失去的将不只是金钱,而是对正版平台最后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