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ML 首席执行官在新德里公开表示 将与印度芯片制造商建立合作关系

9月3 日,ASML 首席执行官克里斯托夫·富凯在新德里公开表示,“愿意与印度芯片制造商建立合作关系”。这句话之所以分量十足,是因为 ASML 掌握着全球最先进 EUV 光刻机的“钥匙”。当印度总理莫迪喊出“2025 年底首颗本土芯片上市”的口号,光刻巨头的回应无疑为这场“造芯马拉松”按下了加速键。

为什么是 2025?印度芯片战略的时间表

莫迪政府在今年 8 月重启“半导体战略”,核心目标有三:第一步,2025 年底前,28 nm 及以上制程芯片实现本土流片;第二步,2030 年,建成至少 5 座晶圆厂,涵盖逻辑、存储、功率器件;第三步,2035 年,本土芯片产值突破 1500 亿美元,占全球 10% 份额。
从“零”到“十”,印度给出的路径是“先成熟、后先进”。28 nm 看似落后,但对汽车、家电、通信模组而言,需求巨大。先把 28 nm 吃透,再向 14 nm、7 nm 进阶,既符合市场节奏,也降低技术门槛。

ASML 的“橄榄枝”含金量几何

富凯的表态并非简单的客套。ASML 目前拥有全球唯一的 EUV 量产能力,但成熟制程所需的 DUV 光刻机同样供不应求。印度要切入 28 nm,DUV 才是刚需。富凯在峰会现场透露:未来 12 个月内,ASML 将与印度高校、研究机构启动“技术交流计划”,培养 300 名光刻工艺工程师。
2024-2025 财年,计划在印度建立“应用实验室”,为本土晶圆厂提供工艺验证服务。暂不涉及“数亿美元”资本投入,但会开放二手 DUV 设备租赁方案,降低建厂 CAPEX。换句话说,ASML 现阶段提供的是“技术杠杆”而非“资金杠杆”。对于缺乏经验的印度半导体生态,这正是最稀缺、也最有效的资源。

印度本土玩家的机会与短板

目前印度本土的造芯布局已有实质性进展,三大晶圆厂项目已相继公布:Vedanta 与 Foxconn 的合资厂、Micron 的存储厂,以及 Tata 与 ISMC 合作的功率器件厂。
但短板也同样突出:上游:硅晶圆、光刻胶、特种气体仍需进口;人才储备上,成熟制程工程师缺口约 1.5 万人;基础设施方面,晶圆厂必需的稳定电力、超纯水供应以及化学品仓储网络尚未成型。而ASML 的技术支援,恰好可以补上“工艺+人才”两块短板。短期看,印度将先形成“DUV+成熟制程”生态;随着人才回流和配套体系完善,再逐步向 EUV 主导的先进制程迁移。

对普通人的三点实用建议

  1. 投资视角
    关注两条主线:
    设备与材料:印度本土硅晶圆厂、光刻胶企业一旦拿到 ASML 工艺认证,估值弹性大。
    封测与模组:成熟制程芯片落地后,封测需求将先于晶圆厂爆发。
  2. 就业视角
    理工科学生可重点申请 ASML 与印度理工学院联合培养的“光刻工程师项目”,首批 300 个名额预计 2024 年底开放,毕业后直接对口晶圆厂工艺岗位。
  3. 消费视角
    2026 年起,印度产 28 nm 车规级 MCU 将率先用于本土汽车品牌,成本预计下降 15%-20%,终端车价有望同步下探。
总之,莫迪的“2025 首芯”不是简单口号,而是一场由成熟制程切入、由 ASML 技术托底、由本土需求驱动的“芯”长征。对印度,这是产业升级的跳板;对全球,这是半导体供应链多元化的新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