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李想回应友商抄袭理想i6,称不太介意,如果有人模仿证明产品是成功的

11月25日,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在视频互动中回应网友“友商可能抄袭理想i6”的提问时表示:“我不太介意,如果有更多人模仿,还是证明我们的产品是成功的,引领了一个时代的趋势。” 这一表态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折射出中国智能汽车产业竞争逻辑的深刻变迁——从技术封锁到生态共生的思维转型。值得注意的是,李想此次回应的背景是理想汽车全面投入AI技术研发的关键阶段。2025年初,理想宣布All in AI战略,并推出VLA(视觉-语言-行动)司机大模型,将其定位为“从辅助工具到生产工具”的进化。在这一技术攻坚期,李想对竞争格局的开放态度,恰恰体现了头部企业对新质生产力定义的重新思考。

深层解读:为何“不介意模仿”是战略自信的体现

技术护城河已从“硬件参数”转向“系统能力”

理想的竞争壁垒并非单一产品设计,而是其贯穿“研究-研发-业务价值”的技术体系。例如,在辅助驾驶领域,理想通过自研底层推理引擎,实现了双Orin-X芯片运行VLA大模型的能力,这种将AI模型与硬件深度耦合的工程能力,难以通过简单模仿复现。

行业阶段决定竞争焦点:生态价值>单品复制

李想曾将智能驾驶称为“黎明前的黑暗”,现阶段行业更需要共同教育市场、完善基础设施。当企业致力于解决“充电效率”“电池成本”等行业级难题时,单一产品的模仿反而会推动技术标准普及,扩大头部企业的定义权。

用户认知成为隐形壁垒

理想通过高频OTA迭代与用户深度绑定,例如在VLA系统中引入自然语言交互,使“司机Agent”能够理解“人类司机怎么说,就跟它怎么说”的复杂指令。这种基于使用习惯的粘性,远非外观设计模仿所能撼动。

产业启示:从“保护壁垒”到“定义趋势”的范式升级

李想的回应揭示了智能汽车企业发展的三重进阶路径:技术突围期:通过自研攻克核心瓶颈(如理想编译团队实现芯片INT4量化运行VLM);标准定义期:将技术方案转化为行业范式(如增程电动解决充电焦虑);生态赋能期:开放部分能力促进产业共荣(如理想开源星环OS)。当前理想正处于第二向第三阶段跃迁的关键节点。其战略逻辑是:当企业成为技术标准的定义者时,模仿反而会强化其行业灯塔地位。

解决方案:如何构建“不怕抄袭”的可持续竞争力

对于寻求长期发展的企业,建议从三个维度构建核心优势。

动态技术迭代机制

理想每周更新两个辅助驾驶模型版本,这种高频迭代使竞争对手始终处于追赶状态。企业需建立“研发-反馈-优化”的闭环系统,将用户数据转化为技术进化燃料。

跨学科能力整合

理想的VLA大模型融合了视觉语言处理、强化学习、物理世界模拟等多领域技术。未来竞争更需要打破学科边界,实现“AI+硬件+体验”的跨维度创新。

价值观输出能力

李想强调“在AI面前保留所有人性”,将产品哲学升华为行业共识。企业应注重技术伦理建设,使品牌成为某种产业价值观的代言人。

李想对“抄袭”的淡然,映射出中国智能制造从“追逐者”到“定义者”的身份转变。当企业掌握技术演进的主航道,模仿便不再是威胁,而成为产业共识形成的催化剂。这场关于竞争哲学的对话,最终揭示的是一条铁律:真正的领先,不在于设置壁垒,而在于持续定义未来。

数据来源和参考文献:

理想汽车AI Talk第二季实录:VLA司机大模型技术细节

李想关于辅助驾驶“黎明前的黑暗”论述

理想汽车All in AI战略及研发投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