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表示在人驾状态和辅助驾驶状态下,紧急转向辅助功能均在正常工作
- 汽车
- 1天前
- 13热度
在智能驾驶技术同质化竞争的当下,小米汽车通过最新一轮功能升级,展现了对安全辅助系统的深层思考。11月下旬,小米在“答网友问”及OTA更新中明确,AES(紧急转向辅助)功能在人工驾驶与辅助驾驶状态下均可正常工作,这一技术细节背后,折射出智能汽车安全逻辑从“单点突破”向“全场景协同”的战略转型。
技术解构:AES如何重塑安全边界
AES并非孤立功能,而是与AEB(自动紧急制动)构成协同防御体系。根据小米官方说明,其工作逻辑遵循“能刹不绕、稳健优先”原则。优先级决策:当车速处于80-135km/h区间时,系统优先触发AEB制动;仅当制动无法避免严重碰撞且侧向空间充足时,AES才会启动横向避让。多模态感知:融合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与摄像头数据,即便在低光环境下也能识别低反光率物体,覆盖逆向来车、横向入侵等复杂场景。控制权移交机制:驾驶员主动介入转向、制动或加速时,系统立即退出,确保人类始终拥有最终控制权。这种设计既弥补了单一制动策略的局限性,又避免了系统过度干预,体现了技术冗余与人性化控制的平衡。

行业纵深:AES背后的智能驾驶竞争逻辑
小米此次升级的意义远超功能本身,它揭示了行业竞争的三个关键转向。
从“速度域覆盖”到“场景穿透力”
此前行业多强调AEB的速度适用范围(如1-135km/h),而小米AES通过支持连续两次避让,实现了对复合风险的动态响应。这种能力依赖强化学习训练,需海量真实路况数据支撑,这正是小米投入70亿AI研发费用和1800人技术团队积累的壁垒。
从“功能堆砌”到“系统耦合”
小米将AES与MAI(误加速抑制辅助)、RAEB(后向自动紧急制动)等功能联动,形成矩阵式防护。例如倒车时误踩油门,MAI抑制动力输出的同时RAEB触发制动,这种协同机制显著提升了安全冗余度。
从“辅助驾驶专属”到“全模式覆盖”
明确AES在人工与辅助驾驶双模式下均有效,打破了技术仅服务于自动驾驶的局限。这反映出小米对用户实际使用场景的洞察——安全应是全天候、全操控模式的基础能力。

挑战与演进路径
尽管AES提升了主动安全水平,但其技术成熟度仍面临考验。场景泛化能力:极端天气、复杂路况下的决策稳定性需长期验证;用户认知鸿沟:部分用户对功能边界理解不足,可能产生过度依赖。针对这些挑战,行业需构建三层解决方案:技术层:通过仿真测试与真实路测结合,扩大Corner Case(边缘案例)数据库;标准层推动AES测试标准统一,例如参考中国汽研的四大测试场景;用户教育层:明确功能需手动开启、强调“辅助非替代”的定位。
未来展望:安全将成智能汽车生态核心入口
小米通过此次升级,展现了其以安全为基石的技术路径。短期:通过OTA持续优化AES的拟人化决策水平,例如提升弯道避让能力;长期:构建“端-云-车”协同的安全网络,例如通过V2X技术预知前方风险,提前触发防御准备。当行业沉迷于算力竞赛时,小米选择深耕安全场景的纵深,这或许意味着:智能汽车的价值评估体系,正从“硬件参数”转向“安全体验”。
数据来源和参考文献:
小米汽车《第199集答网友问》关于AES功能模式的说明
广州车展发布会实录:Xiaomi HAD增强版技术细节
中国汽研AES测试标准及验证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