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国际汽车智能座舱大会上 小米汽车斩获“领先科技成果奖”
- 科技快讯
- 2天前
- 14热度
9月16日,2025国际汽车智能座舱大会把年度“领先科技成果奖”颁给了小米汽车。没有激光雷达秀肌肉,也没有零百加速炫技,小米靠的竟是一块“屏”——或者说,是一套把家搬进车里的跨端系统。当同行还在比拼屏幕尺寸和算力时,小米把平板、手机、家电的“灵魂”直接塞进车机,让空调、扫地机、台灯在座舱里排队打卡。此举不仅刷新评委的“新鲜感阈值”,也向行业抛出一个问题:智能座舱的终局,到底是“车轮上的电脑”,还是“移动的家”?
一、从“大屏内卷”到“跨端无感”:小米的“人车家”逻辑
当下座舱芯片已卷到8295,屏幕卷到40英寸,但用户真实痛点仍是“上车找App、下车掉线”。小米的解题思路是“跨端融合”——基于澎湃OS,把车载、移动、家居三大生态做成同一套语言框架。车机无需安装,就能调用手机算力;后排Pad一点,就能控制家里扫地机器人;甚至视频通话可无缝流转到客厅电视。评委给出的获奖理由是“打破终端边界”,翻译过来就是:别人在做“大平板”,小米在做“任意门”。
二、技术拆解:不是简单投屏,而是“原子化服务”
小米将应用拆成“原子能力”——导航、音乐、空调、摄像头都变成独立模块,可在不同终端自由拼装。举例:车内语音说“我要午休”,系统同时调用车椅躺平、氛围灯暖光、家中小米净化器静音、窗帘拉上,甚至把门禁摄像头画面投到车机,一套动作0.3秒完成。背后是统一ID、统一通信协议、统一安全体系,确保“跨端”不卡顿、不掉线、不泄露。换句话说,小米把“米家”的1.2亿设备变成车的“外围配件”,屏幕只是入口,真正的算力与生态藏在云端。
三、体验“小确幸”:当副驾可以“遥控”家里烤箱
现场展示一段视频:副驾女友在车里选中“法式羊排”,车载导航根据到达时间,自动把烤箱预热指令发回家;男车主全程只需专注驾驶。这种“小确幸”是传统车企做不出的“软体验”——它依赖的是IoT设备基数、云端AI调度与通信协议,缺一不可。评委私下评价:“别的车让乘客在路上娱乐,小米让乘客在路上‘生活’。”一句话,把“智能”从炫技拉回“烟火气”。
四、行业冲击:座舱的“跨端战争”正式开打
小米拿奖,等于给智能座舱写下新KPI:谁能把“家”搬进车,谁才有资格谈下一代智能。华为很快在开发者大会展示“鸿蒙座舱+全屋智能”Demo;蔚来也被曝在测试“车控HomeLink”;就连一直强调驾驶乐趣的宝马,也宣布与某IoT平台打通。可以预见,未来两年,座舱比拼将跳出“屏幕尺寸”,进入“生态纵深”——谁的家电多、谁的云端强、谁的跨端流畅,谁就能定义“第三空间”。小米率先出牌,把“人车家”做成闭环,实则把竞争门槛抬高到“生态级”,单纯做车已难追赶。
五、隐忧与边界:跨端越多,安全越薄
设备一多,攻击面就指数级上升。小米的解法叫“跨端安全沙箱”,每次数据流转都经独立加密通道,且“原子能力”只可被系统级调用,第三方App无法直接触碰家居设备。此外,车端芯片拥有独立安全域,即便手机中毒,也无法反向操控车辆。简单说:体验可以“无感”,安全必须“有墙”。能否长期扛住黑客与漏洞测试,将决定这场“移动家居”实验的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