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称OpenAI一早就寻求NVIDIA投资但“当时太穷 应该把所有钱都给他们

“如果时光机能租,我愿意按小时付费,回到2015年把口袋掏空塞给Sam。” 9月28日BG2访谈里,黄仁勋半开玩笑地甩出这句忏悔,配合他标志性的“摊手耸肩”,效果拉满。OpenAI早期曾伸手让NVIDIA投资,老黄却因“太穷”错过,如今眼看ChatGPT把用户规模卷到亿级、把微软市值抬高三千亿,他只能在镜头前自嘲:“本该All-in,结果All-out。”观众吃瓜之余,忽略了一条暗线:这场“错过”反而让NVIDIA成了最大赢家,命运比剧本更懂编剧。

2016年的OpenAI还只是个“研究非营利”,融资PPT里写着“确保AI benefit all of humanity”,商业模式一栏空白。老黄看完心里打鼓:理想很丰满,钱包很骨感——彼时NVIDIA刚押注Tesla P100,研发、流片、备货烧掉数十亿美金,账上现金流只够发18个月工资。于是婉拒,只给了“友情价”采购合同:第一批DGX-1成本价包邮,外加亲自送货上门。结果证明,这比投钱更划算:OpenAI每训练一代模型,就要成倍采购GPU;GPT-3训练耗卡1万颗,GPT-4直接干到2.5万颗,Scaling Law把“算力”写进成本结构。NVIDIA从“幕后金主”升级为“基础设施”,股权收益被硬件毛利完美替代——卖铲子的人,永远不需要赌哪座矿山有金子。

黄仁勋在访谈里补了一句:“OpenAI大概率会成为下一个万亿超大规模。”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万亿级公司通常握有两张船票,资本权与资源权。2015年的分叉口,老黄只能二选一:要么用500万美金占股5%,要么用GPU拿下“算力定价权”。他选了后者,于是今天我们看到:微软给OpenAI砸130亿美金,却得先花几十亿买H100;OpenAI估值飙到900亿,但每轮融资新闻里夹着一句“采购数万颗最新GPU”。股权可以溢价,晶圆产能却卡脖子;老黄没拿到前半段10年1000倍的估值狂欢,却锁定了后半段“无上限”的硬件租金。投资人算股权退出,他算的是“永续电费”,两种复利,后者更香。

如果投了OpenAI,NVIDIA或许会被贴上“微软系”标签,反倒得罪谷歌、亚马逊、Meta一票大客户。老黄的“失误”让NVIDIA保持中立,所有超规模公司都能安心下单:今天你训练Gemini,明天我推理Llama,后天他跑Claude,大家共用同一把“算力铲子”。于是NVLink、InfiniBand、CUDA把迁移成本越筑越高,客户嘴上喊“多元供应链”,身体却老实追加H100。OpenAI成了NVIDIA的“样板房”——只要GPT-4表现炸裂,就等于给H100打广告;微软每多一台服务器,老黄就多卖一张卡。资本市场上,NVIDIA市值首次突破万亿,恰好是ChatGPT爆红后的三个月,股价曲线与OpenAI热度高度重合,完美诠释“错过也是错位的买入”。

2000年思科没投资Google,却把路由器卖遍全球;2023年NVIDIA没入股OpenAI,却让GPU成为AI时代的“电”。老黄在访谈末尾轻描淡写:“世界需要更多OpenAI,我们也会卖更多GPU。”一句话把遗憾包装成愿景——OpenAI越成功,算力缺口越大;缺口越大,NVIDIA越值钱。与其担心“投错了谁”,不如确保“谁都需要我”。回望2015,那个“太穷”的NVIDIA选择用硬件陪伴AI成长;如今AI奔向万亿,NVIDIA早已不是穷小子,而是握着铁锹的“新石油大亨”。错过股权,却踩中浪潮,命运给的补偿,永远比你想象得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