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的3nm和5nm制程产能紧俏 预计明年上半年产能利用率达到近乎100%
- 科技快讯
- 16小时前
- 9热度
“把晶圆当春运抢票”不再是段子。供应链最新消息称,台积电3nm、5nm产线明年上半年利用率将冲到100%,走廊里临时加的塑料椅都坐满了客户代表。消息一出,有人连夜改PPT,把“4nm旗舰芯”降级成6nm;有人把原本Q1流片的AI芯片硬塞到Q3,只为等那一杯“EUV光刻机”的咖啡。先进制程第一次像春运火车票,不是你想买,是买得到也上不了车。
满载背后,是“摩尔焦虑”的集体爆发
100%利用率意味着什么?不是机器转得更快,而是“排队溢出”成为新常态。过去只有苹果、高通需要抢首发,如今车企、AI初创、矿机厂一起涌向3nm,像把原本的头等舱挤成经济舱。台积电不得不把“试产”改成“量试”,把“量试”再改成“小量加急”,连风险试产都要收全款。摩尔定律走到物理极限,成本曲线却反向飙升,每片3nm晶圆报价3万美元,比5nm贵60%,但队伍反而更长,因为所有人都怕“晚一代,差一代”。
分:抢座的三种人,苹果、英伟达和“新贵车企”
苹果是第一个把3nm变成“日用品”的玩家,iPhone 15 Pro的A17 Pro芯片用上台积第一代3nm,一口气包下首季度80%产能,像提前锁了整节车厢。英伟达紧随其后,H100的继任者B100决定跳过4nm直攻3nm,理由简单粗暴:AI训练对能效比极度敏感,每提升1W功耗,数据中心一年就多花数千万电费。更意外的是“车二代”——理想、蔚来、小鹏把智驾芯片从16nm一步拉到5nm,因为城区NOA算力需求两年翻四倍,车用半导体第一次跟手机抢座位。
涨价也抢,是“性能税”还是“生存税”
3nm贵,为何没人转身?因为“落后一代”的代价正大于“贵一点”的成本。手机晚半年首发,高端市场就被对手吃掉20%份额;AI芯片晚一个季度,客户就转投训练集群更快、功耗更低的竞品;车企若继续用10nm做智驾,算力瓶颈让城区NOA无法落地,新车发布会只能喊“敬请期待”。先进制程已从“加分项”变成“及格线”,贵不是门槛,慢才是。于是台积电顺势推出“加急通道”——加价30%,交期提前两个月。客户一边骂“抢钱”,一边刷卡,因为“错过一代,可能就错过一个时代”。
满载阴影下的“二梯队机会”
当3nm变成“头等舱”,有人开始买“商务舱”——三星4nm、联电6nm、格芯22nm FDX突然接到转单电话。谷歌Pixel 8的Tensor G3退回三星4nm,原因不是性能,而是“能上车”;国产MCU、DSP纷纷把12nm以下方案改回28nm,用面积换产能,只为保证2025年不断货。更极端的案例是矿机芯片:直接把5nm设计砍半,用两片6nm拼算力,成本涨20%,但交期从六个月缩到六周。市场用脚尖投票——先进制程是面子,成熟制程才是里子;当头等舱满员,商务舱也能飞。
100%利用率像一面镜子,照出三层真相:第一,物理摩尔定律放缓,但“经济摩尔定律”加速——谁掌握能效,谁就掌握客户;第二,台积电从“代工厂”升级为“资源调度局”,分配产能即分配未来;第三,客户被迫学会“多轨并行”——3nm抢首发、5nm保旗舰、6nm做中杯、28nm囤粮仓。明年上半年,走廊里的塑料椅只会更多,加价30%的“通道费”也可能再涨。但历史告诉我们:每一次产能荒,都会催生一次供应链迁移。三星、英特尔、甚至中国大陆的晶圆厂,都拿到难得的“上车候补票”。满载的台积电不是终点,而是芯片行业新一轮权力游戏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