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科幻戴在脸上:AR眼镜的五年时间表来了

如果你还在把 AR 眼镜当作极客玩具,这份来自 TrendForce 的最新报告会给你一记清醒剂:2025 年全球出货量 60 万台,2030 年飙升至 3210 万台,五年翻 50 倍,平均每年翻一番。换句话说,你现在看到的每一台原型机,都可能是明年街头的日常装备。
一、为什么 2025 是关键拐点
  1. 供应链降价
    OLEDoS屏幕过去一颗要 300 美元,今年已跌到 120 美元,直接让整机成本下探 40%。
  2. 大厂进场
    Meta 的“Celeste”即将发布,Google 的 Iris 2 也在路上,巨头的营销预算将把“AR”从极客圈推向大众视野。
  3. 5G/6G 就绪
    时延低于 10 ms 的网络,让云端渲染成为可能,眼镜本体只需负责显示和传感器,重量、发热、续航一次性解决。
二、未来五年,你会看到什么
2025:尝鲜年
60 万台里,一半是开发者、一半是爱尝鲜的消费者。功能以信息提示、导航、翻译为主,外观仍像“厚重墨镜”。
2026-2027:功能年
全彩 Micro-LED 量产,亮度提升到 3000 nits,户外也能看清;SLAM(空间定位)误差缩小到厘米级,AR 导航真正可用。价格区间:3000-5000 元,相当于一部旗舰手机。
2028-2029:场景年
远程协作、AR 购物、运动数据悬浮显示成为杀手级应用。眼镜重量降到 80 g,与普通墨镜无异,续航 4-6 小时。
2030:普及年
3210 万台出货量中,超过 60% 是日常消费者。中国市场份额从现在的 70% 下降到 50%,欧美、东南亚共同做大蛋糕,全球生态真正成型。
三、普通人该怎么“上车”
  1. 先买还是再等等
    如果你是内容创作者、户外工作者,2025 年就可以入手开发者版,早用早产出。普通消费者建议等到 2026 年底,届时会有 3000 元以内、重量 <100 g 的消费级产品。
  2. 关注哪些指标
    视场角:>40° 才不会像“看望远镜”;亮度:>2000 nits 才能在阳光下用;续航:>3 小时才够半天通勤。
    同时确认是否支持屈光度调节,近视用户免去额外配镜麻烦。
  3. 应用生态提前布局
    微信、支付宝、抖音都已启动 AR 小程序内测,开发者可先注册官方 SDK,抢占第一波流量红利。
四、风险与机会并存
风险:
隐私——眼镜随时录像,监管政策尚未落地;
眩晕——部分人群对近眼显示敏感,需线下试戴。
机会:
配件:近视插片、磁吸墨镜、便携充电盒将成新蓝海;
服务:AR 导览、AR 健身课程、AR 远程维修培训,都是可落地的副业。
AR 眼镜的“iPhone 时刻”不在 2030,而在 2026。现在就关注亮度、重量、生态三大指标,等价格落入 3000 元区间时,你就能第一时间把科幻戴在脸上。